时间: 2025-05-03 11:5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59:20
《弥牟镇孔明八阵图》
作者: 王刚中 〔宋代〕
我稽八阵图,规模载方册。
曷来镇西蜀,夔门观叠石。
赋诗有数字,字字究来历。
进涉汉州西,弥矣镇之北。
平原列堆阜,滩石同一式。
细思作者意,孔明有深策。
高岸或为谷,滩石存遗迹。
江海变桑田,平源犹可觅。
故今两处存,千载必一得。
再歌遂成篇,当有智者识。
我考察《八阵图》,它的规模被记录在册。
这幅图是何时形成的呢?我在西蜀的夔门观赏叠石。
赋诗时用到数字,每一个字都有其来历。
我走到汉州的西边,恰好在弥牟镇的北边。
平原上堆积起小丘,滩石的排列也是同样的样式。
细细思索作者的用意,诸葛亮确实有深远的谋略。
高岸可能是谷地,滩石依然保存着遗迹。
江海变迁成桑田,平原的样子仍可寻觅。
所以如今两个地方仍然存在,千年之后必有所得。
再次吟唱这首诗,必定会有明智的人识别出其中的深意。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刚中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作品多以历史、地理为题材,善于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安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八阵图的探讨,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以《八阵图》为主题,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历史遗迹的考察,表达了对诸葛亮军事智慧的景仰,以及对历史演变的思考。开篇的“我稽八阵图”表明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接着提及“规模载方册”,展示了八阵图的宏大和重要性。诗中反复出现的“遗迹”“变桑田”等字眼,强调了历史的不可逆转和事物的变化,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在细致的意象描绘中,诗人从自然景观入手,描绘了“平原列堆阜,滩石同一式”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最后,诗人以“千载必一得”总结,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期望,鼓励后人继续探索和理解历史的深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历史的传承与变迁,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及对历史深刻的思考,强调智慧与历史的关联。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八阵图》是由谁所创?
诗中提到的“夔门”是指哪里?
诗人通过什么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相比,这首诗更侧重于历史的哲思和对人物的敬仰,而《登高》则强调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上各有千秋。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