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5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57:10
东林习静有感
作者: 刘元珍 〔明代〕
三窟经营计独周,
谁知身世一浮鸥。
沧桑迭换须臾景,
舜蹠初分万古忧。
看到尽头机自息,
证通来脉体全休。
人人共有真归宿,
何事纷纭角斗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诗人提到自己在三处隐居地经营着一番事业,然而却不知自己的人生如同浮游的鸥鸟一般,无根无依。经历了世间的沧桑,瞬息万变的景象令人忧虑。随着对人生尽头的思考,诗人感到一切纷争和劳累都应停止,最终寻求心灵的归宿。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何必在世俗中争斗不休呢?
刘元珍,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但其作品在当时文人中颇具影响力,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东林习静有感》写于隐居生活时期,诗人在此期间反思人生、世事,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归宿。明代社会动荡,士人多有忧虑,诗人通过隐居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平静。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简约,但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展现了对人生浮沉的感慨与对世事纷争的思考。开头的“三窟经营计独周”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珍视,但随即引出“谁知身世一浮鸥”,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忧虑。
后面几句则将思考引向更深的层面,诗人意识到沧桑的变化如同瞬息之间,而古代帝王的忧虑如影随形,难以逃避。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入对归宿的探寻,强调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劝诫人们不要在纷繁的世俗中争斗。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既有自然的比喻(浮鸥),也有历史的深邃(舜蹠),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整体上,诗歌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既有悲观的感慨,也有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归宿,反映了对世事纷争的思考和对内心安宁的向往。诗人在隐居的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平静,最终得出人人都应追求真归宿的结论。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诗中提到的“浮鸥”主要象征什么?
A. 安宁
B. 漂泊无依
C. 财富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A. 逃避
B. 珍视
C. 愤怒
“人人共有真归宿”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A. 个人主义
B. 人生的共同目标
C. 竞争与争斗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相似主题上的不同表达与情感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