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寄题西湖并送净慈显老三绝

《寄题西湖并送净慈显老三绝》

时间: 2025-05-02 12:07:26

诗句

膏肓泉石痼烟霞,半世游山不著家。

老入蒲团三昧定,坐看穿膝长芦芽。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7:26

原文展示:

膏肓泉石痼烟霞,半世游山不著家。老入蒲团三昧定,坐看穿膝长芦芽。

白话文翻译:

这泉水和石头的滋润已让我沉迷,烟霞中的美景让我忘却了归家。年老时我坐在蒲团上,心无杂念,静静地看着穿过我膝盖的细长芦芽。

注释:

  • 膏肓:古代指心肝等重要部位,引申为心灵深处。
  • 泉石:泉水和石头,象征自然的美丽景色。
  • :顽固的、难以去除的。
  • 烟霞:形容山水间的云雾和美丽的景色。
  • 蒲团:佛教坐垫,象征修行和静坐。
  • 三昧:指禅定或深入的专注状态。
  • 长芦芽:长芦的嫩芽,象征生机与自然。

典故解析:

  • 蒲团:在佛教中,蒲团是修行者静坐的座垫,象征着静心和修行的状态。
  • 三昧:出自佛教,指一种深层的禅定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浩,号澄湖,江苏吴江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开头两句“膏肓泉石痼烟霞,半世游山不著家”,诗人通过对泉水与山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依恋与眷恋。他在漫长的游历中,虽身处美丽的山水间,却始终无法回归真正的家,显示出一种对归属感的缺失与对自然的无限向往。接下来的“老入蒲团三昧定,坐看穿膝长芦芽”,描绘了诗人安坐蒲团,心无杂念,静观自然的场景,体现了他在老年的淡泊与从容。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描绘,也隐含了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和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述了诗人对泉水和景色的迷恋,仿佛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 第二联:表达了诗人年老时的宁静状态,坐定蒲团,心无杂念,专注于自然的生机与变化。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与石头比作心灵深处的依恋。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与平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膏肓泉石:象征自然的美景,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归属。
  • 蒲团:象征修行与内心的平和。
  • 长芦芽:象征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蒲团”象征什么?

    • A. 家庭
    • B. 修行
    • C. 财富
  2. “膏肓泉石痼烟霞”中,诗人表达了对什么的痴迷?

    • A. 人生
    • B. 自然
    • C. 友谊
  3. 诗中“半世游山不著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迷失
    • B. 快乐
    • C.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望庐山瀑布》

诗词对比

  • 比较范成大的《寄题西湖并送净慈显老》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但范成大更侧重于对生命和归属感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范成大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古梅 湘江洲尾快风挂帆 净行寺傍皆圩田,每为潦涨所决,民岁岁兴筑 丁未春日瓶中梅殊未开二首 翻襪庵夜坐闻雨 绿萼梅 秋前三日大雨 嘲峡石 去年多雪苦寒,梅花遂晚,元夕犹未盛开 冬祠太乙六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遇的成语 首字旁的字 无坐力炮 不伤脾胃 诗叟 水字旁的字 后来之秀 鼎字旁的字 择言 川字旁的字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积非习贯 断鹤续凫 月字旁的字 扁担脱,两头虚 泣荆之情 匡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