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3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34:13
凯歌
作者: 沈明臣 〔明代〕
衔枚夜度五千兵,
密领军符号令明。
狭巷短兵相接处,
杀人如草不闻声。
将士们夜间悄悄地渡过五千兵力,
紧紧地带着军符,命令显得分外清晰。
在狭窄的巷子里,短兵相接的地方,
杀戮像割草一样,毫无声息。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杀人如草”的形象表达可以联想到古代战争中的血腥场景,暗示了战争的惨烈与无情。诗中描绘的战斗场景可以与《史记》等古文献中描写的战争故事相对照。
沈明臣,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以军事题材的诗作而闻名,体现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背景。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战争的思考与感慨。
《凯歌》写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多次面临外敌入侵和内乱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战斗场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与对士兵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
《凯歌》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战斗的紧张氛围和士兵的英勇。开篇“衔枚夜度五千兵”,使用了“夜度”这一词,给人一种神秘而紧迫的感觉,似乎士兵们在黑暗中悄然无声地接近敌人,暗示了战斗的隐蔽性和突袭的策略。接下来的“密领军符号令明”,则表现了指挥官的果断与军队的团结,展示了良好的军事纪律。
在描述战斗场景时,诗人用“狭巷短兵相接处”将场景缩小,突出了近战的激烈。最后一句“杀人如草不闻声”,则是全诗的高潮,强烈的对比效果使得人们对战争的感受更为深刻,既有生死的残酷,也有士兵们在战斗中所展现的勇气与无畏。这种无声的杀戮让人感到震撼,暗示着战争的无情与悲剧。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英勇,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士兵英勇精神的赞美,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战争的警醒。
“衔枚”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士兵口中衔着令牌
B. 士兵手中持武器
C. 士兵行军的速度
诗中“杀人如草”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战斗的激烈
B. 战争的残酷
C. 士兵的勇敢
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A. 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B. 对战争的思考
C.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