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3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9:24
因归话茯苓,久著桐君籍。
成形得人物,具体存标格。
神岳畜粹和,寒松化膏液。
外凝石棱紫,内蕴琼腴白。
千载忽旦暮,一朝成琥珀。
既莹毫芒分,不与蚊蚋隔。
拾芥曾未难,为器期增饰。
至珍行处稀,美价定多益。
归来谈论茯苓,早已在桐君的名册上。
它成形如人,具体的形象保存得很完美。
神奇的山岳培育着它的纯粹与和谐,
寒松化作的液体成为它的滋养。
外表凝聚着紫色的石棱,
内心蕴藏着白色的珍贵物质。
千年之间忽然变换了日夜,一朝便化为琥珀。
既然闪耀着光芒,又不怕蚊虫的侵扰。
捡拾杂草从未觉得困难,为器物增添装饰。
稀有的珍品在市场上流通,价格自然高昂。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宗臣,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的情感见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药材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茯苓的形象,表达了珍稀事物的价值和对自然的敬畏。
梅尧臣的《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通过茯苓这一自然之物,探讨了成形与价值的关系。诗中以茯苓作为主旨,借用其外形和内在特质,暗示了人的成长与成就。
诗的开头便引入茯苓,表现出归来的情境,带着对茯苓药用价值的赞美。接着,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茯苓的成形过程,把它比作人,表明其独特性和珍贵性。诗中提到“千载忽旦暮,一朝成琥珀”,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也反映了茯苓的珍稀与独特。最后,诗人以“拾芥曾未难”为结尾,表明了珍稀物品的获取虽然困难,但它的价值无可替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珍视,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茯苓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和珍贵事物的赞美,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尹子渐归华产茯苓》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诗中提到的“琥珀”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桐君”与什么相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
杜甫的《春望》: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出对时局的忧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