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心迹

《心迹》

时间: 2025-05-07 22:44:32

诗句

心迹清虚绝点尘,更无俗虑得相亲。

可怜一片浮云性,付与逍遥自在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44:32

原文展示:

心迹清虚绝点尘,更无俗虑得相亲。可怜一片浮云性,付与逍遥自在人。

白话文翻译:

内心的痕迹清澈虚空,没有一点尘埃的干扰,更没有世俗的烦恼,让我与自己亲近。可怜那片浮云的性情,随意交给逍遥的人去支配。

注释:

字词注释:

  • 心迹:指内心的痕迹或想法。
  • 清虚:清净而虚无,形容一种无杂念的状态。
  • 绝点尘:完全没有尘世的杂念。
  • 俗虑:世俗的烦恼或忧虑。
  • 浮云性:比喻人的性情如同浮云,变幻不定。
  • 逍遥: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典故解析:

“浮云”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变化无常,古人常以“浮云”来表达对生活的淡泊与随意。这种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代表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字子华,号贞斋。生于南宋时期,因其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带有一种淡然的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姜特立的隐居生活时期,表达了他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与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由、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单而富有哲理,诗人以清虚的心境描绘内心的宁静,强调了心灵的纯净与世俗的隔绝。开篇的“心迹清虚绝点尘”便直指诗人的内心世界,强调心灵的清净无垢。随后的“更无俗虑得相亲”则进一步阐释了诗人对尘世烦恼的摆脱,内心的和谐让他能与自己真正亲近,达到一种自我安宁的状态。

而在“可怜一片浮云性”中,诗人用浮云这一意象,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仿佛在提醒人们,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如同浮云般转瞬即逝。最后一句“付与逍遥自在人”则表达了一种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心灵的自主与逍遥,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

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也能体会到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了心灵的自由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心迹清虚绝点尘:诗人开篇即道出内心的清净,强调没有世俗的尘埃干扰。
  2. 更无俗虑得相亲:在这种心境下,诗人与自己更加亲近,内心无杂念。
  3. 可怜一片浮云性:使用浮云比喻人性,表现出人的性情是多变的。
  4. 付与逍遥自在人: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最终决定权在于自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性比作“浮云”,体现其变化无常。
  • 对仗:如“清虚绝点尘”、“更无俗虑得相亲”,工整而富有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与自我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心迹:象征内心世界与思想。
  • 浮云:象征无常与变幻,代表人生的不确定性。
  • 逍遥:象征自由与自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迹清虚绝点尘”意指: A. 内心的烦恼很多
    B. 内心清净无杂
    C. 内心追求财富

  2. “可怜一片浮云性”的比喻意在于: A. 生活稳定
    B. 人性多变
    C. 生活富裕

  3. 诗人提到的“逍遥”意味着: A. 受束缚
    B. 自由自在
    C. 忧虑重重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姜特立的《心迹》与王维的《终南山》进行对比,两首诗均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但姜特立更强调内心世界的清净,而王维则更关注自然景致的描绘与人生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相关查询

诸将五首 后游 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 柴门 长沙送李十一(衔) 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石研诗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脾泄 斗字旁的字 犬字旁的字 新嫁娘 竞短争长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尸字头的字 包含律的成语 白屋之士 足音空谷 里字旁的字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火亮 乛字旁的字 朗达 不绝如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