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4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44:06
作者: 沈宜修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满日秋光,厌听反舌啼声。泪流多少。回望巫山杳。几度思量,落得空烦恼。须知道。断肠难告。总付平波渺。
整天被秋光笼罩,厌倦了那反复无常的鸟鸣。眼泪流淌了多少次?回头望去巫山已是渺茫。经过几次思考,终究是徒增烦恼。你要知道,心中苦楚难以诉说,所有的愁苦都化作这平静的波澜。
“巫山”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思念和愁苦,出自《离骚》中“巫山巫峡气萧条”,具备浓厚的文化内涵。
这首《点绛唇 代人写恨》展现了诗人沈宜修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力。整首词以秋日的景象为背景,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愁苦。初句“满日秋光”便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秋天是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诗人以此引入情感的表达。紧接着“厌听反舌啼声”,反复的鸟鸣声似乎在不断刺痛着他的内心,显示出他对外界声音的厌倦和内心的孤独。
“泪流多少”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哀愁,诗人在思念中流泪,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追忆与无奈。“回望巫山杳”,巫山的渺茫象征着诗人心中思念与渴望的对象已难以触及,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反复思考,却只落得一腔空烦恼,表达了对情感的无力感与失落感。“须知道。断肠难告。”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以言表的痛苦,情感的深邃与复杂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最后一句“总付平波渺”则似乎在暗示,所有的情感最终都化作了无边的孤寂与无奈。整首词通过秋光、巫山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充满愁苦的情感世界,展示了沈宜修细腻的情感描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失去爱情的无奈与思念,展现了孤独与烦恼的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答案: 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