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2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28:59
韦曲
作者: 范育 〔宋代〕
竹巷松门堆白沙。
老农犹指相君家。
林塘卜筑今谁问,
谱牒名流空自嗟。
万簇晴山开玉案,
一溪春水满晴沙。
在竹林小巷和松树门口,堆积着白色沙土。
老农还在指着相君的家。
如今在林塘边建房的人又有谁在问津呢?
那些谱牒上的名流,只能空自叹息。
万千花丛在晴天里如玉石般绽放,
一条溪水满是春天的气息,流淌在阳光照耀的沙滩上。
范育,字子游,号竹隐,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乡村生活,常蕴含对人情世故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富有生活气息,常常流露出隐逸之情。
《韦曲》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变迁和士人地位的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情,表达了对传统乡土的怀念和对当下世态的感慨。在诗中,诗人观察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美好,却又隐隐感受到名流的空虚与无奈。
《韦曲》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与对世态的思索。首联“竹巷松门堆白沙”,以自然景物入手,描绘出一幅静谧的乡村画面,竹与松的结合,象征着清幽与坚韧,给人以宁静之感。接下来的“老农犹指相君家”,将视线转向人,老农的存在不仅是对乡土生活的承载,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林塘卜筑今谁问”,诗人反思现代人对于乡村的冷漠,表面上看似繁华的社会,却少有人关心这些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而“谱牒名流空自嗟”,则进一步引入对名流的思考,名流虽身居高位,却失去了与土地的联系,反映出一种对世俗名利的无奈与批判。
最后两句“万簇晴山开玉案,一溪春水满晴沙”,在诗的结尾,诗人重新回归自然,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春水流淌,花开满山,似乎在呼唤人们回归自然,珍视那份质朴与真实。
整首诗以清雅的语言和自然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倡导人们珍惜与自然的联系,回归质朴与真实的生活。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人文情感,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中提到的“老农”指的是:
“谱牒名流空自嗟”表达了什么情感?
该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同为山水田园诗,但各位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意象上有各自的特色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