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0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01:33
山竺初红,木瓜渐绿,一年好景如斯。
惯客天涯,等闲忘却芳时。
劳劳尘世何为。有樵夫牧子,尽堪话旧,
粗茶淡饭,尚可忘饥。他乡岁月,故国音书,
自甘淡泊,聊慰清娱。此身如寄,管他得失盈亏。
天下滔滔,人争附热,我愧投机。
是和非,落落千载事,孰与知之。
山上的杜鹃花刚刚绽放,木瓜树也渐渐变绿,如此美好的景色一年四季都能见到。
常年在外旅行的人,轻易地忘却了这美好的时光。
在纷扰的尘世间,我们为了什么而忙碌呢?有樵夫和牧童,彼此可以畅谈往昔,
喝着粗茶,吃着简单的饭菜,依然能忘却饥饿。他乡的岁月,故乡的音信,
自甘清淡,聊以慰藉闲适。此生就像寄居,管他得失盈亏。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争相追逐热闹,我却为自己的投机感到惭愧。
是非对错,历史长河中的事情,谁又能真正理解呢?
李继熙,近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反映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出淡泊明志的精神。
《燕春台 述怀》创作于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反映了对世事纷扰的无奈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燕春台 述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在轻描淡写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既有自然的生机,又引发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转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繁忙的尘世中,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诗人在与樵夫和牧童的交谈中,发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粗茶淡饭、淡泊宁静。这样的生活方式似乎是对世俗繁华的反叛,诗人甘愿自甘淡泊,以此来慰藉内心的清宁。
诗的最后几句,诗人再一次反思了人们追逐名利的现象,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愧疚与不屑。历史的长河中,是非对错往往难以分清,只有内心的宁静才是最为重要的。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形成了一种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清淡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纷争的淡然态度。
山竺初红,木瓜渐绿,一年好景如斯。
描绘春天的美丽,暗示生命的勃发与希望。
惯客天涯,等闲忘却芳时。
反映常年在外的人对美好时光的忽视,生活的忙碌使人麻木。
劳劳尘世何为。
质疑尘世的繁忙究竟是为了什么,带有哲学思考。
有樵夫牧子,尽堪话旧,
通过樵夫和牧童的形象,体现简朴生活的乐趣。
粗茶淡饭,尚可忘饥。
强调生活的简朴与满足,反映出心灵的富足。
他乡岁月,故国音书,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自甘淡泊,聊慰清娱。
自愿选择简朴生活,以此获得心灵的安宁。
此身如寄,管他得失盈亏。
生命如寄,得失无所谓,强调对物质的超然态度。
天下滔滔,人争附热,我愧投机。
反映对世俗热闹的反感,表现出内心的自愧与不安。
是和非,落落千载事,孰与知之。
质疑历史的真相和人们的理解,强调人类对真理的无知。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反思尘世繁忙与内心宁静的关系,强调追求简朴生活的重要性,倡导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诗中提到的“山竺”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
B. 杜鹃花
C. 一种草
诗人对尘世的态度是:
A. 热爱追逐
B. 感到无奈
C. 淡然处之
诗中“粗茶淡饭,尚可忘饥”表达了什么?
A. 生活的贫困
B. 心灵的满足
C. 对美食的渴望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李继熙的《燕春台 述怀》则通过对生活的反思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都体现了内心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更为沉静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