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8:05
赠适公上人
作者:穆修 〔宋代〕
喜得师消耗,從僧问不休。
苦吟成白发,多病寄沧洲。
道气闲尤胜,书锋晚更遒。
相思二千里,阻别十三秋。
六合劳生耳,休追万事不。
云萝荒旧隐,知友落新丘。
想歎欧生逝,应闻李氏忧。
寻思祇如此,必竟欲何求。
未即无言问,方期勿药瘳。
终为嵩少约,築室共夷犹。
我高兴地得到了师父的教诲,问僧人却总是没有休止。
我因苦吟而白发苍苍,饱受疾病的折磨寄居在沧州。
道理的气息悠然自得,书法的锋芒在晚年愈发遒劲。
相思隔着二千里,阻隔了我们的离别已有十三个秋天。
在这个世界上劳生真是一种无奈,不要再追求那些琐事了。
云萝的旧隐处已经荒凉,知友却在新的山丘上落脚。
我想叹息欧阳修的逝世,应该也听闻李白的忧伤。
思来想去不过如此,我究竟想要什么呢?
没有立即发问,索性希望别再用药物来治愈。
最终和嵩山少林约定,共同筑室在这里安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穆修(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其作品多描绘道教思想和隐逸生活,尤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穆修晚年,表达了他对师友的怀念,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思考。由于岁月的流逝,身体的羸弱,他对生命的感受愈加深刻。
《赠适公上人》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作,诗中充满了对人生、友人和道理的思考。穆修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疾病和衰老中的苦闷,以及对师友的思念之情。诗的开篇通过对师父的感激,展现了对人生态度的恭敬与虔诚。而后,诗人通过“苦吟成白发”的自述,展现了岁月的无情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相思二千里”以及“阻别十三秋”的描绘,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时间的流逝使得这种思念愈加沉重。接着,诗人以“六合劳生耳”来反思人生的无奈,提醒自己不要再追求那些琐事,反而应当珍惜内心的宁静。
最后,诗人提到与嵩山少林的约定,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的哲理,既有对世事的淡然,也有对友谊的珍惜,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怀和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喜得师消耗,從僧问不休。
表达对师父教诲的喜悦,以及与僧人探讨而心中不休的状态。
苦吟成白发,多病寄沧洲。
通过“白发”和“多病”描写了自身的衰老与病痛,寄居在偏远的沧州。
道气闲尤胜,书锋晚更遒。
反映出晚年对道理的理解愈加深刻,书法技巧在晚年更趋成熟。
相思二千里,阻别十三秋。
表达对友人相思之情,时间的流逝使得这一感情愈加浓烈。
六合劳生耳,休追万事不。
反思人生的无奈,劝告自己不必再追求世俗繁琐的事务。
云萝荒旧隐,知友落新丘。
对过去隐居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新朋友的关注。
想歎欧生逝,应闻李氏忧。
表达对逝去的友人的惋惜,以及对另一位诗人的忧虑。
寻思祇如此,必竟欲何求。
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未即无言问,方期勿药瘳。
表达出一种无言的期待,希望不再依赖药物来治愈。
终为嵩少约,築室共夷犹。
结束时提到与友人的约定,期望在一起共度平静生活。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在人生晚年的宁静与思索。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对师父的感激主要表现在何处?
A. 诗的开头
B. 诗的结尾
C. 诗中间
D. 诗的最后一句
诗中提到的“沧洲”主要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个地方
C. 一种情感
D. 一种疾病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
A. 追求名利
B. 珍惜内心的宁静
C. 享受繁华
D. 逃避现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探讨相似的思乡情和孤独感,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这些资料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