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2:0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2:01:38
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
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
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
乘月几登楼。去去远蜀口,
日日望吴头。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
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
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
雁序际天游。故旧有相问,
犹滞剑南州。
旅人送别另一个旅人,正好又逢新秋时节。
从莼菜的故乡出发,已经要走万里,我先行上了扁舟。
三年间我们在一起,聊起异乡的乡情,
共乘明月几次登高望远。离去的路途遥远如蜀口,
我日日盼望着吴地的方向。
即使用丹青之手绘制,也难以描绘出这份离愁。
半生如漂流的萍梗于江汉之间,
分别的愁恨最为绵绵无尽。
远处的水天一色,风顺波平如掌,
大雁排成队形飞向天际。
老朋友有消息问候,
却依然滞留在剑南州。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德辉,号宰白,南宋时期的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人情世故、乡愁等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新秋时节,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愁与乡情,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有关。
《水调歌头·行客送行客》是一首充满乡愁和离别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在新秋时节,朋友之间的送别场景。开篇即以“行客送行客”点明主题,传达出离别的氛围。
诗人以“莼乡此去万里”引入,勾勒出远行的情境,接着通过“扁舟”、“三载乌奴”等意象,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岁月。这里的“乌奴”不仅象征朋友,也传达出一种亲密的情感。
在离别的愁绪中,诗人用“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形象地表达了离愁的难以言说和难以描绘,展现了情感的深沉与复杂。接下来的“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的心境,与离别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诗人提到“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在表达对旧友的挂念时,增添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李曾伯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离别与乡情展开,表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故乡的眷念,展现了人们在新秋时节的情感波动。
诗词测试:
诗中“行客送行客”指的是什么场景?
诗人提到“莼乡”是指哪个地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两首诗都涉及到离别与思乡的主题,但李曾伯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苏轼的诗则融入了对自然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更为宽广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