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2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24:54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八 七月十五日
作者:董以宁
时值中元,为冥赦十方追奠。记唐代幡迎七圣,遍传宫殿。吾母生平堪细数,料无罪过罹幽谴。又何须佛会赴盂兰,今朝荐。结欲解,钱缘线。啖欲饱,花簪面。总未能免俗,子情聊遣。果得母兮同父在,算来只当家人宴。但空中曾否一加餐,何由见。
在中元节这个时刻,为了亡灵的宽恕,四方都在进行追悼。我想起唐代时,曾为七位圣人设幡迎接,传遍了宫殿。我母亲的一生可以细细列举,想必没有什么罪过受到了幽冤。那么何必去佛前参加盂兰盆会,今朝我来为她送上祭奠。欲解这心结,钱与线都系在一起。想要享受美食,花簪装饰的面容。总是无法摆脱世俗,儿子的情感只能暂时发泄。若能和母亲同父亲一起在,算来就像是家人聚餐。那么空中是否曾经多加一份餐点,如何才能见到呢?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诗人,少有名声,但其诗词作品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反映了对亡母的思念与追悼,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死的思考。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八 七月十五日》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的诗。诗人在中元节这个特殊时刻,表达了对已故母亲的怀念与追悼。诗中引入了历史典故和宗教元素,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开头部分提到的“冥赦”、“唐代幡迎七圣”等,显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对逝者的追思。
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母亲生平的细数,也有对自身情感的反思。诗人在追忆母亲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尤其是最后两句“但空中曾否一加餐,何由见”,更是强调了对亲情的渴望与对逝去时光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文字得以传达,令人感同身受。
此外,诗中关于佛教的元素与世俗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死时的矛盾与挣扎。虽然作者希望通过祭奠来解心结,但最终仍感到无力。整首诗不仅是一种对母亲的追思,更是一种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母亲的追思,展现了对亲情的珍视,反映了生死之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个人情感的冲突。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诗歌的情感,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死亡和感情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中元节是在哪一天?
诗中提到的“七圣”指的是哪个朝代的信仰?
诗中提到的“钱缘线”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