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3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36:13
中丞孤介人,抚粤有惠政。
赤心忧黎元,挺身禦枭獍。
忆昔康熙初,四海靡底定。
迁徙始闽粤,其意在台郑。
惟彼蝼蚁贱,宁论血泪迸。
榄山地滨海,划界为陷阱。
监徒吏如虎,触网血以衅。
照夜尸纵横,出疆路绵亘。
纳纳乾坤大,蚩蚩哀愤并。
万众方倒悬,一语激民听。
至今读遗疏,字字见忠荩。
膏泽故在民,尸祝吾乡盛。
专庙郁崔嵬,造象起畏敬。
讲肆邻马队,血食浸不称。
灰劫弥年代,孰为甘棠咏。
日暮牛羊下,千山急催暝。
这首诗的作者李洸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忧虑。诗中提到的“中丞”指的是历史上曾承担重要职责的官员,表现出对其清白与廉政的赞美。李洸回忆康熙初年,四海安定,民众安居乐业,但随着迁徙政策的推行,民众遭受了蝼蚁般的贱视,生活困苦,血泪横流。诗中描绘了官吏如虎般的严酷,监狱中的尸体横陈,形势严峻。诗人感叹言辞铿锵,激发民众的共鸣,至今读到遗留下来的文件,字字皆是忠诚之言。诗的最后,描绘了乡民的祈祷与祭奠,以及自然景象的变化,展现出乡村的宁静与急促的暮色。
李洸,近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民生疾苦,常引经据典,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积累与历史意识。
这首诗写于清朝的动荡时期,反映了社会的不安与民众的苦难。李洸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期许和对民生的关切,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李洸的《谒王大中丞祠堂》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大中丞”的缅怀,表达了对清白官员的钦佩与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愤慨。诗人用“赤心忧黎元”来彰显官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了对民众安危的忧虑。回顾康熙初年的历史,诗人描绘了一个表面安定、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批判了不公的迁徙政策给百姓带来的苦难。通过对“监徒吏如虎”和“照夜尸纵横”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官吏的残酷与民众的无助,情感愈发浓烈。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诗中对于自然的描绘,如“日暮牛羊下,千山急催暝”,不仅增添了画面感,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通过对比历史的辉煌与当下的苦难,李洸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也引发了对未来的深思,令人深受触动。
整首诗通过怀念历史人物,反映出对民众困境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诗人以忠诚的心声呼唤社会的正义,强调清白官员应当为民众利益而战。
诗中提到的“中丞”指的是哪个职务?
A. 皇帝
B. 官员
C. 士兵
D. 商人
诗中提到的“赤心忧黎元”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关心?
A. 自己的利益
B. 官员的生活
C. 百姓的安危
D. 自然环境
“照夜尸纵横”中“尸”主要指代什么?
A. 动物
B. 官员
C. 百姓
D. 罪犯
李洸与杜甫的作品都有着对社会的关注与对民众苦难的描绘。杜甫在《春望》中以“国破山河在”吟唱国家的悲哀,而李洸则通过历史的回顾与个人的情感抒发,展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当下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