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3:42
水调歌头(喜归)
作者:刘克庄
遣作岭头使,似戍玉门关。
来时送者,举酒珍重祝身安。
街畔小儿拍笑,马上是翁矍铄,
头与璧俱还。
何处得仙诀,发白颊犹丹。
屋茅破,篱菊瘦,架签残。
老夫自计甚审,忙定不如闲。
客难扬雄拓落,友笑王良来往,
面汗背芒寒。
再拜谢不敏,早晚乞还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归乡途中所感受到的喜悦和哲思。诗人被派往岭头,仿佛守卫着玉门关。回来的路上,有人举杯祝他平安。街边的小孩在嬉笑,骑在马上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头发白了但面颊仍然红润。哪里能找到长生不老的秘诀呢?即使头发发白,脸颊却依然红润。家里的茅屋破旧,篱笆旁的菊花也显得瘦弱,架子上的签子也残破不堪。老夫自认为很清醒,忙碌的生活不如悠闲自在。客人难以如扬雄般纵横捭阖,朋友们笑谈王良的来往,面上出汗,背上感到寒意。最后,再次拜谢自己的无能,早晚希望能够归隐山林。
刘克庄,字梦阮,号山叟,宋代诗人,以词作出名。他的诗风豪放,作品多涉及边塞、山水等题材,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水调歌头(喜归)》创作于刘克庄归乡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平淡生活的追求。
《水调歌头(喜归)》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归乡的喜悦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借用岭头和玉门关的意象,既表现了归途的艰辛,也引出了对过去的怀念。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街边小儿的嬉笑,展现了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在描绘自己骑马归来的画面时,赋予老者以矍铄的形象,象征着尽管年岁已高,生命依然充满活力。这种乐观的态度,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同时,诗人也没有忽视生活的艰辛,屋茅破、篱菊瘦的描写,勾勒出生活的困境,反映出人们在岁月的洗礼中所经历的苦与乐。
最后,诗人对人生的总结,强调忙碌与闲适的对比,表达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思考,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遣作岭头使,似戍玉门关。
表达了诗人被派遣到边远地区的感受,象征着离别与守望。
来时送者,举酒珍重祝身安。
友人相送,举杯祝福,体现了人际间的温情。
街畔小儿拍笑,马上是翁矍铄,
描绘街边孩童的无忧无虑,以及骑马归来的老者神采奕奕,形成鲜明对比。
头与璧俱还。
老人头发已白,但面颊红润,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何处得仙诀,发白颊犹丹。
反思长生不老的秘诀,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屋茅破,篱菊瘦,架签残。
描绘生活的艰辛,表达对现实的无奈。
老夫自计甚审,忙定不如闲。
对忙碌生活的反思,强调悠闲的生活更具价值。
客难扬雄拓落,友笑王良来往,
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
面汗背芒寒。
形象地描绘出因劳动而出的汗水与寒意,暗含人生的辛苦。
再拜谢不敏,早晚乞还山。
表达了对自己的歉意与对归隐山林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归乡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哲思与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强调了人际间的温情与生活的真实。
《水调歌头(喜归)》的作者是?
A. 苏轼
B. 刘克庄
C. 李白
诗中提到的“玉门关”象征什么?
A. 家乡
B. 离别
C. 友谊
诗人对忙碌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
B. 享受
C. 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