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3:58
镜湖
陆游 〔宋代〕
躬耕蕲一饱,闵闵望有年。
水旱适继作,斗米几千钱!
镜湖泆已久,造祸初非天。
孰能求其故,遗迹犹隐然。
增卑以为高,培薄使之坚,
坐复千载利,名托亡穷传。
民愚不能知,仕者笱目前。
吾言固应弃,悄怆夜不眠。
我耕作在蕲州,虽然丰收也只能勉强温饱,
心中惆怅,期盼有朝一日能过上好日子。
水旱交替,农作物的收成很不稳定,
斗米的价格已经涨到几千钱了!
镜湖的水已经流失很久,
这场灾害的根本原因并非上天的惩罚。
谁能去追溯其原因呢?
留下的痕迹依然隐约可见。
用低处的泥土堆成高岗,
将薄弱的地方加以夯实,
这样千百年来的利益,
竟然寄托于那些已经消失的传说。
百姓愚笨无知,
而仕途上的人却把我置于眼前。
我所言论的自然会被抛弃,
无奈夜深人静我无法入眠。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和爱国志士,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和国事,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他经历了南宋的沦陷,深感国家的困顿和民众的苦难。诗中通过描写镜湖的水源干涸,反映了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思考。
《镜湖》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陆游通过描绘自身的耕作生活,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艰难。诗中“躬耕蕲一饱,闵闵望有年”显示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而“水旱适继作,斗米几千钱”则揭示了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粮价暴涨,民众生活困苦的现实。
接着,诗人将视野转向了镜湖,象征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无能为力。水的枯竭不仅是自然的变化,也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诗中“增卑以为高,培薄使之坚”暗示着社会对利益的追求常常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似乎在讽刺当时的治理者和社会的愚昧。
最后,诗的结尾“吾言固应弃,悄怆夜不眠”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内心的苦闷与不安。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关怀,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展现了陆游作为诗人的高度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在于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民众苦难的同情。通过对镜湖的描写,反映出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强调了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密切联系。
诗词测试:
《镜湖》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斗米几千钱”,这句话反映了什么?
“镜湖泆已久,造祸初非天”这句话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陆游的《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