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

时间: 2025-04-30 13:12:03

诗句

书剑追随偏蜀西,归来窗月听朝鸡。

相期岁明林中约,忍见佳城石上题。

锦里人稀烟冉冉,横川路迥草萋萋。

黔南愧我催瓜戍,泪落巴山望欲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12:03

原文展示:

书剑追随偏蜀西,归来窗月听朝鸡。
相期岁明林中约,忍见佳城石上题。
锦里人稀烟冉冉,横川路迥草萋萋。
黔南愧我催瓜戍,泪落巴山望欲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感伤。诗中提到,书剑曾随身远游至偏蜀的西方,归来的时候在窗前明月下听到清晨的鸡鸣。作者与友人约定来年再相见于林间,然而却忍心看到友人在美丽的城市石上留下的题字。锦里的人稀少,袅袅炊烟升起,横川的路途迢迢,草木葱茏。黔南的我感到羞愧,催促着戍守的思绪,泪水落在巴山之上,眼前的景象令人迷惘。

注释:

  • 书剑: 这里指代诗人追求理想和抱负的象征。
  • 蜀西: 指的是四川的西部地区,古时名胜。
  • 窗月: 窗外的明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佳城: 美丽的城市,代表友人曾经在的地方。
  • 锦里: 古代成都的一条街道,以繁华著称。
  • 黔南: 指贵州南部,诗人在此地感到愧疚。
  • 巴山: 指巴山地区,象征着离别与思念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阳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之情,风格清新、感伤,常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朋友李应之被判离开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离别在古代文人中常见,友情的珍贵与离别的伤感也成为诗人常常吟咏的主题。

诗歌鉴赏:

阳枋的《挽心友李应之判县》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以“书剑”引入,点明了诗人追求理想的旅途,展现了他与友人共同经历的岁月。接着,通过“窗月听朝鸡”的描写,诗人创造了一种孤独而思念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他在静谧的夜晚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诗中提到的“佳城石上题”让人联想到友人曾在此留名,抒发了离别后的不舍与惆怅。锦里的稀疏人影与袅袅炊烟,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冷清的生活场景,反衬出友人不在的寂寞。最后两句,诗人自责于未能守护友人,泪水落在巴山,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愧疚。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柔和而深邃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离去的悲伤,也有对未来重聚的期盼,表现了友情的真挚与珍贵。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诗,使得作品在古典诗词中显得格外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书剑追随偏蜀西: 诗人以“书剑”象征理想,追随理想至偏远的蜀西,暗示对理想与友谊的追求。
  • 归来窗月听朝鸡: 描述归来时的孤独,窗外明月与清晨鸡鸣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孤寂的生活状态。
  • 相期岁明林中约: 提到与友人的约定,表现出对再聚的期盼与渴望。
  • 忍见佳城石上题: 目睹友人在美丽城市留下的字迹,内心感到不舍。
  • 锦里人稀烟冉冉: 描绘锦里繁华的景象与当下的冷清,表现对友人的思念。
  • 横川路迥草萋萋: 描述路途的遥远与自然的繁茂,象征着对友人远行的无奈。
  • 黔南愧我催瓜戍: 表达对自我的愧疚,感慨未能陪伴友人。
  • 泪落巴山望欲迷: 最后以泪水落在巴山,表现出对离别的深切思念与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 “书剑”比喻理想与追求,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 “窗月”与“朝鸡”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感情,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锦里人稀烟冉冉”与“横川路迥草萋萋”,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友人的怀念与离别的感伤,表现出深厚的友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友情的追求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剑: 象征理想与追求。
  • 窗月: 代表孤独与思念。
  • 佳城: 意指美好回忆的地方。
  • 锦里: 繁华与冷清的对比,象征生活的变迁。
  • 巴山: 代表离别与思念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书剑”象征了什么? A. 友情
    B. 理想与追求
    C. 离别的痛苦
    答案: B

  2. “窗月听朝鸡”中的“窗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思念
    C. 希望
    答案: B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着: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友人的怀念与离别的感伤
    C. 对生活的感悟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阳枋的《挽心友李应之判县》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友情的珍贵,而后者则更多描绘了家庭的温情与离别的苦涩。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但共同传达了对友情和亲情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唐宋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乌夜啼二首 其二 乌夜啼二首 其一 乌夜啼 乌夜啼 乌夜啼 乌夜啼 乌夜啼 中秋 乌夜啼 乌夜啼 乌夜啼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氏字旁的字 包含馋的词语有哪些 干字旁的字 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郢城篇 艸字旁的字 三挺 擅离职守 浩开头的成语 釆字旁的字 朝不及夕 脾肉之叹 刮肠洗胃 审名 穴宝盖的字 受讯 掞藻飞声 龃龉不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