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青玉案(暮春旅怀)

《青玉案(暮春旅怀)》

时间: 2025-05-02 12:08:49

诗句

无肠可断听花雨。

沈沈已是三更许。

如此残红那得住。

一春情绪。

半生羁旅。

寂寞空山语。

霖铃不是相思阻。

四十平分犹过五。

渐远不知何杜宇。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人在江南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8:49

原文展示:

无肠可断听花雨。沈沈已是三更许。如此残红那得住。一春情绪。半生羁旅。寂寞空山语。霖铃不是相思阻。四十平分犹过五。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旅途感受,听着花雨声,思绪万千,已是深夜三更。眼前的残花如何能停留?一春的情绪在心中翻涌,半生的漂泊让人倍感孤寂。空山中传来孤独的低语,虽说霖铃声并非阻隔思念之物,岁月如流水,四十岁时已经过了五年。渐渐远去,不知何时能听到杜鹃的鸣叫,归去的念头愈加浓烈,不如就此归去,人在江南的路上。

注释:

  • 无肠可断:形容情感极为痛苦,心如刀绞。
  • 沈沈:形容夜色沉重,昏暗。
  • 残红:指的是春天盛开的花朵凋零后的残存花瓣。
  • 羁旅:指在外漂泊,无法归家的状态。
  • 霖铃:指细雨声,形容声音如铃声般清脆。
  • 杜宇:即杜鹃,古时被称作“杜宇”,其鸣叫声常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
  • 江南路:指的是回归的路途,江南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字子渊,号云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以词作著称。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青玉案(暮春旅怀)》创作于作者游历之际,正值暮春,春天的残余与即将到来的夏季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及对归乡的向往。这首词在情感上表现了孤独与无奈,体现了旅途中的思乡情感。

诗歌鉴赏:

《青玉案(暮春旅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刘辰翁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天的美好与旅途的孤独交织在一起。开篇“无肠可断听花雨”,就强烈地表达了对春天的依依不舍,花雨声仿佛是心中情感的引发。接下来的“沈沈已是三更许”,暗示了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和思考,情感愈加沉重。

“如此残红那得住”一语,蕴含着对春天逝去的不甘与无奈。在“半生羁旅”的自述中,作者不仅在回忆过去的岁月,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旅途,感受到一种无所依归的苦涩。诗中“霖铃不是相思阻”的表达,意在说明尽管有细雨的伴随,但心中的思念依旧难以释怀。

最后的“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极具情感的呼唤,表明了归乡的迫切愿望。整首词以江南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情感真挚且细腻,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肠可断听花雨:形容情感的痛苦,听到花雨声使人更加心痛。
  2. 沈沈已是三更许:夜色沉重,时间已是深夜,心中的思绪更加沉重。
  3. 如此残红那得住:面对凋零的花朵,感叹美好的事物难以长久。
  4. 一春情绪:春天的情绪在心中翻涌。
  5. 半生羁旅:一生漂泊,心中孤独。
  6. 寂寞空山语:空山中传来的孤独低语,渗透着内心的孤寂。
  7. 霖铃不是相思阻:细雨声并不是思念的阻碍。
  8. 四十平分犹过五:岁月流逝,已过五年,感慨时间的飞逝。
  9. 渐远不知何杜宇:渐渐远去,不知何时能够听到杜鹃鸣叫。
  10. 不如归去:归去的愿望愈发强烈。
  11. 人在江南路:身在江南的路上,暗指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无肠可断”暗喻情感的痛苦。
  • 拟人:如“寂寞空山语”,将山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孤独的氛围。
  • 对仗:如“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对比了远离的孤独与归去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孤独的旅途带来的无奈与心灵的苦痛。

意象分析:

  • 花雨: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带有忧伤的情感。
  • 残红:代表逝去的美好,暗示时间的无情。
  • 杜宇:象征归乡的愿望,常与思乡情感相联系。
  • 江南:理想的归宿,象征着温暖和亲切的故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肠可断”表现了哪种情感?

    • A. 喜悦
    • B. 痛苦
    • C. 愤怒
  2. “渐远不知何杜宇”中的杜宇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乐器
  3. 诗中提到的“人在江南路”暗示了什么?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痛苦
  2. B. 一种鸟
  3. B. 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但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语言柔美而富有音乐感。
  • 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有对时间流逝和个人情感的思考,语气更为豪放,展现了不一样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

相关查询

四块玉·美貌娘 拨不断·叹寒儒 拨不断·酒杯深 水仙子·春风骄马五陵儿 天净沙·秋思 效崔国辅体四首 五更 桃林场客舍之前有池半亩木槿栉比阏水遮山…五言八韵 寄京城亲友二首 驿步(癸酉年在南安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折柳攀花 车字旁的字 个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走飞 循规蹈矩 乡帅 片字旁的字 展问 皮字旁的字 焮痛 吉凶未卜 锦胸绣口 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乚字旁的字 衣字旁的字 风行一世 科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