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0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8:49
无肠可断听花雨。沈沈已是三更许。如此残红那得住。一春情绪。半生羁旅。寂寞空山语。霖铃不是相思阻。四十平分犹过五。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旅途感受,听着花雨声,思绪万千,已是深夜三更。眼前的残花如何能停留?一春的情绪在心中翻涌,半生的漂泊让人倍感孤寂。空山中传来孤独的低语,虽说霖铃声并非阻隔思念之物,岁月如流水,四十岁时已经过了五年。渐渐远去,不知何时能听到杜鹃的鸣叫,归去的念头愈加浓烈,不如就此归去,人在江南的路上。
刘辰翁,字子渊,号云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以词作著称。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青玉案(暮春旅怀)》创作于作者游历之际,正值暮春,春天的残余与即将到来的夏季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及对归乡的向往。这首词在情感上表现了孤独与无奈,体现了旅途中的思乡情感。
《青玉案(暮春旅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刘辰翁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天的美好与旅途的孤独交织在一起。开篇“无肠可断听花雨”,就强烈地表达了对春天的依依不舍,花雨声仿佛是心中情感的引发。接下来的“沈沈已是三更许”,暗示了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和思考,情感愈加沉重。
“如此残红那得住”一语,蕴含着对春天逝去的不甘与无奈。在“半生羁旅”的自述中,作者不仅在回忆过去的岁月,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旅途,感受到一种无所依归的苦涩。诗中“霖铃不是相思阻”的表达,意在说明尽管有细雨的伴随,但心中的思念依旧难以释怀。
最后的“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极具情感的呼唤,表明了归乡的迫切愿望。整首词以江南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情感真挚且细腻,引人深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孤独的旅途带来的无奈与心灵的苦痛。
诗中“无肠可断”表现了哪种情感?
“渐远不知何杜宇”中的杜宇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人在江南路”暗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