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6:0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6:03:14
太宗造唐刬隋乱,仁义结民过炎汉。
胡雏负恩逆天纪,忠义回天四方起。
嗟哉主将失纪律,百万秦人半为鬼。
浮云改变异今古,不谓前车眼中睹。
尝时潼关说歌舒,今日襄阳说皇甫。
唐太宗建立了大唐,结束了隋朝的乱世,仁义之治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汉朝的盛世也为后世所称道。胡人背弃了恩情,逆天而行,却又唤起了四方的忠义。可叹啊,主将失去了应有的纪律,百万秦人中有一半已成为鬼魂。浮云改变了古今的面貌,不再提及前车之鉴。曾经在潼关唱歌的情景,如今在襄阳却提到皇甫的故事。
作者介绍:刘过,字季常,号白云子,南宋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和激昂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关注历史,抒发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与内部动荡的双重压力,诗人通过回顾历史,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忧虑。
这首诗以历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切感悟。开篇提到唐太宗的仁义之治,展示了一个理想的治国理念,紧接着对胡人背弃信义的批判,揭示了忠义的可贵与背叛的可耻。诗中提到的“百万秦人半为鬼”,不仅是对战争惨烈的写照,更是对无数英灵的哀悼,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
接下来,诗人通过“浮云改变异今古”的比喻,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无常,提醒人们要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最后,处于对比的“潼关”和“襄阳”,不仅是时空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传递,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切思考与对未来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有对过往的追溯,也有对未来的警示,展现了刘过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敏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义精神的推崇,警示人们应铭记历史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意象词汇: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性的关怀。
诗词测试:
“太宗造唐刬隋乱”中的“太宗”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诗中提到的“百万秦人半为鬼”主要反映了什么情况?
“浮云改变异今古”是用来表达什么?
答案:1-B,2-B,3-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