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0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09:55
山中书怀
通润 〔明代〕
谷幽略似百花潭,山水新奇颇尽探。
见客未能酬礼数,逢人强半笑痴憨。
欲将多宝融成塔,聊借群花暂作庵。
晓起急磨锄芋,春来先制采桑篮。
婆娑月底看丛桂,潦倒风前种石楠。
反舌正当逢夏五,众狙不复怒朝三。
香涂刀割身能忍,蘖苦饧甘舌尽谙。
泛水凫珣皆得意,采香蜂蝶未忘贪。
孤寒卒岁能消遣,佛法何人肯荷担。
坐倚琅玕春寂寞,谩言吾道在江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清幽生活与内心的感慨。幽静的谷地略似百花潭,山水的景色令人陶醉,诗人对自然的探索充满好奇。虽有客人来访却未能酬答礼数,见到人时总是强作欢笑,显得有些痴傻。诗人想把多宝融为一塔,暂借群花来做庵堂。清晨急忙磨锄挖芋头,春天来临时先做采桑的篮子。月光下观看丛桂,风前潦倒地种植石楠。正当夏天,舌头发出声响,众多的猕猴却不再朝三暮四。香料涂抹的刀割能忍受,甘苦的味道早已懂得。泛水中的鸭子自由得意,采花的蜂蝶依然贪恋。孤独寒冷的岁月也能消遣,佛法又有谁愿意承担?倚着琅玕石坐着,春天的寂寞中,随口说我道在江南。
通润,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诗歌创作见长。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
《山中书怀》创作于诗人隐居山中的时期,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佛法的思考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山中书怀》是一首富有情感的山水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隐居山中的生活状态。开篇描绘了幽静的谷地与新奇的山水,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美好。接着,诗人表达了与人交往的尴尬,在面对客人时未能酬礼,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中提到的“欲将多宝融成塔”,显示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珍贵。
在自然的描写中,诗人以“晓起急磨锄芋,春来先制采桑篮”展现了日常生活的忙碌,而“婆娑月底看丛桂”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通过对昆虫与动物的描写,诗人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后,诗人提到对佛法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的豁达与超脱。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诗人内心的感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思与情感的交融。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佛法的探讨,呈现出一种宁静而深刻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谷幽”指的是:
A. 山谷的幽静
B. 河流的清澈
C. 天空的广阔
D. 田野的丰收
诗人想要将“多宝融成塔”,这象征着:
A. 人生的追求
B. 自然的美好
C. 朋友的到访
D. 生活的忙碌
诗中“婆娑月底看丛桂”表达了:
A. 对月亮的赞美
B. 对自然的欣赏
C. 对生活的感慨
D. 对孤独的思考
王维的《山中杂诗》与通润的《山中书怀》都有对自然的描写,但王维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宁静与和谐,而通润则在宁静中掺杂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情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