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4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41:21
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
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
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
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
敌人的哨声四处响起,皇帝的脸上隐现忧愁。
还未穿上战袍,消息已传来敌人逃走的情景。
大地上扩展出黄河的土地,天上燃烧着赤壁的船只。
为什么要投掷斧头在柱子上,不等到献上俘虏和囚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真,号白云,宋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邃的诗歌著称。其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皇帝的挽歌,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战乱的反思。
刘克庄在这首挽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开篇以“虏哨无宁处”引入,直接描绘了敌人四处侵扰的局面,显示了国家危机的紧迫感。接下来“龙颜有隐忧”则通过对皇帝面容的描写,进一步揭示了统治者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表现出诗人对权力和责任的深刻理解。
“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则强调了战事的紧迫与混乱,皇帝尚未准备好出征,敌人却已逃离,暗含对国家局势的无奈与失望。后两句“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则通过地理与历史的结合,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损毁与人们的困境,赤壁的提及让人不禁联想到历史的悲剧与教训。
最后一句“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表面上似乎在讨论战斗,但深层次却是对解决问题的无奈与对暴力手段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愤懑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深切忧虑,诗人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展现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传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龙颜”指的是谁?
“奈何投柱斧”中的“柱”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挽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刘克庄更偏向于对皇权的责任感,杜甫则更加关注人民的苦难,展现出不同的视角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