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8:24
游定夫见过晡饭既去烛下目昏不能阅书感而赋之
烟草里门秋,暮气幽人宅。
遥知金轮升,户牖粲虚白。
风驱云将来,市声落几格。
连曹属解鞚,一饭已扫迹。
馀膻未洁鼎,傲鼠已出额。
铜英洗病眼,乌舄畏断册。
已为儿辈翁,兹事岂不迫。
昔见羡门生,童子身三尺。
捐家问道要,颛声不好剧。
颇观鸟迹书,保气如保璧。
贪饵投祸罗,煎丝废前绩。
上惭玄元教,溘死有馀责。
浊镜在两眸,看朱忽成碧。
当时方瞳叟,变灭云雾隔。
肝劳忧久痼,瞑坐救昏幕。
尚须文字间,侵尽百年客。
非图瞩秋毫,所要分菽麦。
在烟草缭绕的秋天,暮色笼罩着这人家。
遥远的地方,太阳正在升起,窗户透出明亮的光。
风将云驱散,市井的声音逐渐平息。
连曹的马车已经离去,一顿饭后,踪迹全无。
锅里的膻味尚未散去,傲慢的老鼠已露出头。
铜镜洗净了病眼,乌鸦也畏惧翻书。
我已成为孩子们的长辈,这件事情难道不着急吗?
曾经看到羡慕的门生,年轻时身材修长。
他抛弃家业追求道理,声音却又不愿剧烈。
我常常观看鸟迹的书,像保护美玉那样珍惜真气。
贪图饵食而招致祸害,煎熬丝线却废弃了前程。
我感到愧对玄元的教诲,死去后还有许多责任。
浑浊的镜子在眼前,看红色忽然变成了绿色。
当时我还是个瞳叟,变幻之间云雾隔绝。
由于劳累和忧愁,久病难愈,坐着沉思拯救昏暗。
还需要文字间的交流,才能打破百年的孤客。
并非图谋秋毫之利,而是要分清谷物的真伪。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商,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诗人,擅长于词的创作,代表作有《兰亭集序》等。周邦彦的风格细腻,情感丰富,常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此诗写于周邦彦晚年,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无法专心阅读,借此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过往理想的追忆。
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沉思。开篇的“烟草里门秋”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给人以一种幽静的感受。接着,通过“遥知金轮升”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去光辉岁月的怀念。
诗中提到的“风驱云将来,市声落几格”,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社会喧嚣的厌倦。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自我反思,意识到自己已成为年长者,面临着人生的种种责任和压力。
全诗最后,诗人希望通过文字沟通打破百年的孤独,表达了对人际关系和世事变化的思考。这种对文字和交流的渴望,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解的渴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周邦彦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责任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自我反省,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表达了对知识和真理的向往,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诗中“烟草里门秋”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春天的花朵
B. 秋天的烟雾
C. 夏天的阳光
D. 冬天的雪花
诗中提到的“铜镜”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自我反思
C. 权力
D. 美丽
诗人对时间的态度是什么?
A. 轻视
B. 愤怒
C. 无奈与感慨
D. 满足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