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胡端约岩桂六首

《和胡端约岩桂六首》

时间: 2025-05-10 10:30:32

诗句

羞涩东篱九日黄,拒霜粗俗不宜霜。

此花底事小如许,无那恼人风味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30:32

原文展示:

羞涩东篱九日黄,
拒霜粗俗不宜霜。
此花底事小如许,无那恼人风味长。

白话文翻译:

这朵花在九月的阳光下显得羞怯,
它拒绝了霜的侵袭,似乎显得有些粗俗。
如此娇小的花,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不过是那恼人的风味却久久无法散去。

注释:

字词注释:

  1. 羞涩:形容花朵因环境或氛围而显得害羞、不张扬。
  2.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常用来描绘田园风光。
  3. 九日:指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
  4. 拒霜:拒绝霜冻的侵袭,形容花的坚韧。
  5. 粗俗:在这里指花朵的外貌或气质显得普通、不精致。
  6. 恼人:令人烦恼、困扰的事物。
  7. 风味:花的气味或特征。

典故解析:
“九日”即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登高赏秋的节日,象征着长寿与美好。诗中提到的“东篱”可能是借指陶渊明的田园风光,传达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戡,字子升,号澄江,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主要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前后,诗人可能在东篱处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反映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朵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思考。诗的开头“羞涩东篱九日黄”用“羞涩”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花朵在九月阳光下的状态,似乎透露出一种温柔的美感。接着“拒霜粗俗不宜霜”则转而表现出花朵虽坚韧拒霜,但其外表却不如其他花卉精致,反而显得有些粗糙,这种反差产生了一种对比的美感。最后两句“此花底事小如许,无那恼人风味长”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似乎在反思小花的存在意义,尽管它娇小,但它的气味却让人难以忘怀,这种“恼人”的感觉也许正是诗人对生命、自然某种深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羞涩东篱九日黄”:描绘了九日重阳的场景,花朵在阳光下显得羞怯。
  • “拒霜粗俗不宜霜”:花朵拒绝霜寒的侵袭,但却显得粗糙,表达一种对比的美感。
  • “此花底事小如许”:反思花朵的存在,似乎无关紧要。
  • “无那恼人风味长”:虽然花朵小,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花朵拟人化,赋予它羞涩的情感。
  • 对比:通过花的外观与它的韧性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一朵小花的描绘,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并引发了对自然与存在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生命、美丽与脆弱。
  2. :象征寒冷、考验与坚韧。
  3. 东篱:代表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清明节
    C. 重阳节
    D. 中秋节

  2. “羞涩”一词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花的美丽
    B. 花的勇敢
    C. 花的害羞与柔弱
    D. 花的坚韧

答案:

  1. C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绘自然,表达隐逸情怀。
  • 李白《静夜思》:同样在描写自然景象中蕴含深刻的情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蔡戡的诗更倾向于细腻的花卉描写,前者侧重于山水的壮丽。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视角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词典》
  • 《陶渊明与田园诗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谢钱处和惠握青瓜 月上海棠慢(咏题) 和稳上座 小园午集坐间呈处和瞻明诸友 山居杂诗九十首 宫词三十三首 采菱曲 送怀英访庐山 隆兴天子七月十三日亲享太庙先期风雨弥日及 东风第一枝(元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标柱 水火无交 伏处枥下 謇谔之风 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星星落落 艸字旁的字 抓斗 烦刻 成效卓著 示字旁的字 心字底的字 采字头的字 祈晴祷雨 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靣字旁的字 畏明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