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31:42
历历非诸子,骎骎及圣丘。乃知焚籍相,亦自有源流。
这首诗写道,历代的学者们众多,唯有那些真正的圣人之道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此,纵使焚毁书籍,也难以阻挡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时期为了统一思想而焚烧书籍、坑杀儒生的事件。此典故在诗中暗示虽有压制,但知识的传承依然存在。
刘克庄(1187-1269),字子明,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古体诗著称,作品多反映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思想多元的时期,刘克庄通过此诗表达对知识与思想传承的重视,反对压制思想的行为。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强调学术的持续与传承,即使面临焚书的严酷环境,真正的智慧仍旧能够找到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诗中的“历历非诸子”用以强调与一般学者的区别,突出了真正圣人的地位与重要性。此句不仅是在描绘历史上众多学者的景象,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不屈精神的歌颂。接下来的“骎骎及圣丘”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暗示着知识的奔流不息。最后两句则传达出一个深刻的哲理:思想与知识的传承是自然的,难以被人为的行为所消灭。整首诗简洁有力,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在阐述知识与思想传承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
诗中“骎骎”所指的是什么?
A. 学者
B. 圣人
C. 马匹
D. 知识
“焚籍”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学术的繁荣
B. 知识的压制
C. 思想的自由
D. 历史的传承
诗中的“乃知”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历史的批判
B. 对知识的赞美
C. 对思想压制的反思
D. 对未来的希望
与杜甫的《登高》对比,刘克庄的诗更强调知识与思想的传承,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无情。两者虽有不同的主题,但同样反映了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