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6:04
九日晦日登烽火山
作者:林亦之 〔宋代〕
兴来走上烽火山,
著足不定秋风寒。
四边黄茅滑如雨,
低头一看毛发竖。
几年要到紫菜乡,
大练小练并东墙。
如今一时在眼傍,
白云浮水天茫茫。
酒阑更欲吊虎屋,
无端日脚相催促。
一奴魋髻一跋足,
逐我下山如野鹿。
兴致勃勃地走上烽火山,脚下不稳,感到秋风的寒冷。四周的黄茅草滑如雨水,低头一看,毛发都竖起来了。几年后将要到达紫菜乡,那里有大练小练的队伍在东墙边。如今这一切就在眼前,白云浮在水面上,天空显得茫茫无边。酒喝到尽兴,更想去吊唁虎屋,无缘无故,时间的脚步催促着我。一位奴仆的发髻高高竖起,脚步轻快,像野鹿一样把我逐下山去。
作者介绍
林亦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借登山之际,抒发对时间流逝与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描绘自然风光,映射心境。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上烽火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开篇即以“兴来走上烽火山”引入,展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态度,然而随之而来的“著足不定秋风寒”则转为感受到的秋日寒意,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不安。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黄茅滑如雨”,不仅展现了秋日的萧瑟,更营造了诗人内心的惶恐。
接下来的“几年要到紫菜乡”,则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向往与期待,透露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而“如今一时在眼傍,白云浮水天茫茫”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孤独,仿佛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眼前的现实却显得如此渺小与无边。
结尾部分,“一奴魋髻一跋足,逐我下山如野鹿”,这里的奴仆形象带有一种幽默感,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被生活驱使的状态,仿佛在提醒诗人要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这种对比与反思,令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既有对生命的感慨,也有对理想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白云浮水天茫茫”通过意象的对仗,增强了诗的美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了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哲理性与人文关怀。
诗词测试
诗中的“烽火山”主要象征什么?
“四边黄茅滑如雨”中“滑如雨”是比喻什么?
诗中提到的“紫菜乡”象征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思考,但其更加沉重,体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关注。而林亦之的诗则更显轻快,流露出对未来的向往与对现实的调侃,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