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拜扫唐颐庵墓

《拜扫唐颐庵墓》

时间: 2025-05-07 23:41:56

诗句

远携尊俎拜清明,策马穿云步古亭。

百尺松楸先代冢,几碑苔藓大夫铭。

绮罗晴日山花秀,弦管春风野鸟声。

笑问汉家千世事,五陵无树草青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41:56

拜扫唐颐庵墓

原文展示

远携尊俎拜清明,策马穿云步古亭。
百尺松楸先代冢,几碑苔藓大夫铭。
绮罗晴日山花秀,弦管春风野鸟声。
笑问汉家千世事,五陵无树草青青。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节,我远道而来,带着祭品,向先人致敬,骑马穿过云层,走向古老的亭子。
高大的松树和楸树掩盖着先人的墓地,几块碑石上长满苔藓,铭刻着大夫的名字。
在晴朗的日子里,绚丽的山花盛开,春风中传来弦乐和鸟鸣。
我笑着询问汉朝的千年历史,发现五陵的墓地上没有树木,只有青青的草丛。

注释

  • 尊俎:祭品和祭器的代称。
  • 清明:指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日。
  • 策马:骑马行走。
  • 古亭:古老的亭子,可能是指祭奠的场所。
  • 松楸:松树与楸树,常用来葬地。
  • 苔藓:生长在碑石上的植物,象征时间的流逝。
  • 弦管:乐器,指音乐声。
  • 汉家:指汉朝,象征着历史的悠久。
  • 五陵:指古代王侯的陵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唐冕,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古典文化的深厚理解而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先人的敬仰。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明时节,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同时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扫墓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和对先人的敬仰。开篇以“远携尊俎拜清明”引入,营造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怀着敬意前往墓地的心情。接着,诗人描绘了墓地的景象,百尺松楸、碑石苔藓,令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沉重。

在自然描写上,诗人用“绮罗晴日山花秀,弦管春风野鸟声”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美好景色,将生与死、繁华与凋零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笑问汉家千世事,五陵无树草青青”,不仅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也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历史长河中的人事变迁仿佛都化为了一片苍茫的草地。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表达了诗人在清明时节远道而来拜祭先人的情景。
    • 第二句描绘了诗人骑马前往古亭的过程,展现出一种从容与自然。
    • 第三句通过对墓地景象的描绘,传达出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先人的思念。
    • 第四句以自然的美丽和历史的沉重形成对比,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汉朝历史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与对比的手法,例如将墓地的静谧与自然的生机相对照,深化了主题。
    • 通过声响描写(如“弦管春风”)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 通过对墓地的描写和对历史的思考,诗歌表达了对先人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感慨,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繁华与凋零之间的哲理。

意象分析

  • 松楸: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历史的厚重。
  • 碑石与苔藓:代表历史的遗迹和时间的流逝。
  • 山花与春风: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生机。
  • 草青青:反映出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主要是为了什么?

    • A. 祭祖
    • B. 过年
    • C. 赏花
  2. 诗人骑马的意图是什么?

    • A. 旅行
    • B. 拜祭先人
    • C. 赶路
  3. 诗中“百尺松楸”所表现的意象是?

    • A. 喜悦
    • B. 悲伤
    • C. 历史的沉重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同样是对历史的追思,杜甫的《春望》与唐冕的《拜扫唐颐庵墓》在情感上各有侧重。杜甫更关注国事与民生,而唐冕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沉思。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对历史的不同解读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唐冕诗词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玉蹀躞(从军过庐州作) 代简国清老惠梅 和王应夫见贻六首 政府生日十首 赠张炼师二首 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五十 政府生日四首 治圃 新岁七十以人生七十古来稀为韵寄钱大参七首 游仙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驱驰 鸿鳦满纸 包含驭的词语有哪些 对方 灵芽 只手擎天 出乎意表 示字旁的字 享乐 匕字旁的字 励志冰檗 摘开头的成语 醲波 心字底的字 一字旁的字 灶上骚除 身字旁的字 包含罩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