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蔡经宅

《蔡经宅》

时间: 2025-05-04 03:18:01

诗句

岩扉生翠霭,石壁凌朱霞。

草木状多怪,鸾鹤归如家。

谁嫌狡狯心,满地投丹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8:01

原文展示:

蔡经宅
作者: 陈肃 〔宋代〕

岩扉生翠霭,
石壁凌朱霞。
草木状多怪,
鸾鹤归如家。
谁嫌狡狯心,
满地投丹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蔡经宅的美丽环境:山岩的门口生出了翠绿的雾霭,石壁上映着红色的霞光。草木形态各异,十分奇特,鸾鸟和仙鹤似乎回到了自家。在这美好的环境中,谁会嫌弃那狡诈的心思呢?满地都是丹砂,显得十分富饶。


注释:

字词注释:

  • 岩扉:岩石的门,指山洞或山崖间的入口。
  • 翠霭:翠绿色的雾气,形容山间的雾霭。
  • 石壁:石头的墙壁。
  • :高耸,直上。
  • 朱霞:红色的云霞,常与日出日落相关。
  • 状多怪:形状多样而奇特。
  • 鸾鹤:古代传说中的鸟,象征吉祥。
  • 狡狯心:狡猾的心思。
  • 丹砂:一种具有财富象征的矿石,红色的砂石。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某个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体现了道家和隐士文化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肃,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反映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蔡经宅是一个隐居的地方,诗人在此写作,受到周围自然风光的启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环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开篇通过“岩扉生翠霭”与“石壁凌朱霞”,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接着,诗人描绘了草木的奇特形状和鸾鹤的归来,进一步表现了自然的奇妙与生机。这种对于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独特的感受,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高远的志向。

最后两句“谁嫌狡狯心,满地投丹砂”则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诗人在美丽的自然中提及人心的狡诈,似乎在质疑人们在美好环境面前是否会被物欲所困扰。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种对道德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岩扉生翠霭:描绘山岩之门被绿雾笼罩,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2. 石壁凌朱霞:石壁高耸,映衬着红色的霞光,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3. 草木状多怪:草木形状各异,体现了自然的奇妙多姿。
  4. 鸾鹤归如家:神话中的鸟儿回归,表现出和谐与归属感。
  5. 谁嫌狡狯心:引发思考,质疑人们的内心是否会因贪欲而变得狡诈。
  6. 满地投丹砂:地上铺满了财富,象征着自然的富饶。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生动描述,隐喻人类内心的情感。
  • 拟人:草木与鸟类被赋予生命,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对仗:在“岩扉生翠霭”与“石壁凌朱霞”中,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心复杂性的思考。诗人通过自然的宁静与人心的狡诈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霭:象征清新、宁静的环境。
  • 朱霞:代表美好、温暖的情感。
  • 鸾鹤:象征吉祥与归属。
  • 丹砂:财富与物欲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岩扉”指什么? A. 山顶
    B. 山岩的入口
    C. 水边
    答案: B

  2. 诗中提到的“鸾鹤”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吉祥与归属
    C. 恐惧
    答案: B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物欲与贪心
    B. 自然的宁静
    C. 友情的珍贵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在表达方式上,陈肃的诗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而陶渊明则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金铺半掩银瞻满 昭君怨·一曲云和松响 谒金门 卜算子 满庭芳 卜算子 其五 小重山(吴松浮天阁送别) 点绛唇 菩萨蛮(广陵盛事) 虞美人(甲辰入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旡字旁的字 包含巴的成语 同舟共命 上梁文 选度 搀前落后 赫赫之功 門字旁的字 阜字旁的字 通无共有 育林 西除东荡 单人旁的字 包含整的成语 秏牙 走字旁的字 乱人耳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