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6:27
菩萨鬘(秋)
作者: 朱淑真
秋声乍起梧桐落。
蛩吟唧唧添萧索。
枕背灯眠。
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
何处寒砧作。
独倚小阑干。
逼人风露寒。
初秋的声音突然响起,梧桐树上的叶子落下了。
蟋蟀在夜里啃啮吟唱,更增添了几分萧瑟。
我在灯下枕着背入眠,月光和残梦一同圆满。
起来时,轻轻钩起窗帘,
不知何处传来寒冷的砧声。
我独自倚在小阳台的栏杆上,
感受到逼人的风露寒意。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梧桐”与“秋声”结合,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古往今来,梧桐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寒砧”则可以引申为孤独感的象征,表现出秋天的萧瑟与寂寞。
作者介绍:
朱淑真,字惟贞,号月渔,宋代女诗人,以其才情和才华而闻名。她的诗歌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菩萨鬘(秋)》创作于秋季,时值黄昏,诗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与萧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孤独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开篇“秋声乍起梧桐落”,直接将读者带入了初秋的氛围,梧桐的落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蛩吟唧唧添萧索”更是通过蟋蟀的鸣叫,增加了秋夜的萧瑟感,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情绪。
“枕背灯眠”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入眠的状态,似乎在灯光的柔和下,心中隐隐仍有梦境的残留。随着“起来钩翠箔”,诗人从梦中醒来,轻轻拉起窗帘,暗示着与现实的重新接触,而“何处寒砧作”则引入了外界的声音,突显了环境的寒冷与孤独感。
最后一句“独倚小阑干”,诗人独自一人,感受到秋风的刺骨之寒,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萧瑟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体现了秋天的情感基调。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引发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感受到的孤独与寒冷,借助自然景象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内心的寂寞。诗人在面对秋天的萧瑟时,展现了脆弱与坚强共存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秋声乍起梧桐落”中“乍起”的意思是什么?
A. 突然开始
B. 缓慢变化
C. 稳定持续
“蛩吟唧唧”描写的是哪种动物的声音?
A. 青蛙
B. 蟋蟀
C. 小鸟
诗人最后一句“逼人风露寒”中的“逼人”指的是什么?
A. 让人感到温暖
B. 使人感到寒冷
C. 带来快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但其更强调恋情的离愁别绪;而朱淑真的《菩萨鬘(秋)》则着重表现内心的孤独与环境的萧索。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