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5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1:47
《六月十八日作》 —— 李壁 〔宋代〕
三伏已过,九夏欲宾秋。
月林疏梧响,露圃幽花稠。
故人有晁子,高諠今前修。
胜地能馆我,衰疾于焉瘳。
山寂便午憩,井冽共晨滫。
坟素共偃蹇,几杖亦夷犹。
嗟哉作田苦,斛水车轮抽。
暮歌宛如笑,达旦不肯休。
新谷幸稍登,惧贻晚禾忧。
安得荡尘壒,倒卷天河流。
生意浃万物,仁风扇九州。
老余亦苏醒,翛然脱笼囚。
眷言南山曲,仙袂追浮丘。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即将进入秋季的时节,表达了作者对故人及自然的感慨。诗中提到三伏天已过,天气开始转凉,月光洒在稀疏的梧桐树上,露水湿润了幽静的花圃。诗人回忆起老友晁子,此时高兴地与他相聚。美好的环境使得诗人感到身心舒畅,病痛也在此时得以缓解。诗人选择在山中静谧的午后休息,井水清冽,与晨雾相伴。坟墓的白色衣衫与安静的环境,让人感到宁静,连手杖也似乎变得悠闲。田间的劳作苦涩,水车的车轮在轰鸣。黄昏的歌声如同笑声,直到黎明也不愿停止。新收的谷物稍显丰收,但又害怕晚禾的忧虑。怎样才能荡涤尘世的烦恼,像倒流的银河一样回归自然?万物都被生机所浸润,仁爱的风扇动着整个九州。老朽的我也清醒过来,恍若脱离囚笼。眷恋南山的曲调,像仙女的衣袂追逐着浮云。
李壁,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热爱,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细节,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六月十八日作》创作于一个夏末的时节,诗人借助自然景物和与友人交往的情感,抒发了个人的感受与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与热爱。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作者对夏末秋初的感知和对故人的思念。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月林疏梧响”和“露圃幽花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同时,诗中流露出的对衰病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的深刻理解。
诗人以“嗟哉作田苦”引入对农事的辛劳,表达了对土地的依赖和对生活的无奈,同时又在“新谷幸稍登”中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可能。末尾的“眷言南山曲,仙袂追浮丘”更是将情感提升到一种理想化的境界,表现出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李壁的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生活和友谊的热爱,展现了宋代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与感悟,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艺术魅力。
三伏已过,九夏欲宾秋。
夏季的盛暑已经过去,秋天的气息逐渐逼近。
月林疏梧响,露圃幽花稠。
月光洒在稀疏的梧桐树上,露水润泽的花圃显得特别幽静。
故人有晁子,高諠今前修。
想念的老友晁子,此时高兴地与我相聚。
胜地能馆我,衰疾于焉瘳。
这美丽的地方能让我安身,之前的病痛在此得到缓解。
山寂便午憩,井冽共晨滫。
在宁静的山中休息,清凉的井水伴着晨雾。
坟素共偃蹇,几杖亦夷犹。
墓地的白色衣衫与安静的环境让人感到宁静,手杖也显得悠闲。
嗟哉作田苦,斛水车轮抽。
唉,田间的劳作实在艰辛,水车的轰鸣声令人难忍。
暮歌宛如笑,达旦不肯休。
黄昏的歌声如同笑声,一直唱到黎明。
新谷幸稍登,惧贻晚禾忧。
新收的谷物稍有丰收,但又害怕晚禾的忧虑。
安得荡尘壒,倒卷天河流。
怎样才能荡涤尘世的烦恼,回归到自然的状态?
生意浃万物,仁风扇九州。
万物都被生命的气息滋润,温和的风吹拂着九州大地。
老余亦苏醒,翛然脱笼囚。
年老的我也清醒过来,恍若脱离了囚笼。
眷言南山曲,仙袂追浮丘。
眷恋南山的乐曲,像仙女的衣袂追逐浮云。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同时也对世俗烦恼的反思,体现出一种超脱的精神追求。诗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李壁的《六月十八日作》是关于哪个季节的诗歌?
诗中提到的“新谷”是指:
作者在诗中对友人的称呼是:
《月夜忆舍弟》与《六月十八日作》:两首诗均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杜甫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对家国的忧虑,而李壁则更多地探讨了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的宁静。
《静夜思》与《六月十八日作》:李白的作品在意象上更加简洁明了,情感上更直接,而李壁的诗则通过丰富的自然描绘展现出更为细腻的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