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3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32:13
润气凝柱础,繁声注瓦沟。
暗留窗不晓,凉引簟先秋。
叶湿蚕应病,泥稀燕亦愁。
仍闻放朝夜,误出到街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细雨的情景。细雨的湿气凝聚在柱子和地基上,雨声纷纷入耳,像是注入了瓦沟。窗外暗淡的光线让人无法辨别时间的流逝,凉意透过竹席,仿佛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叶子因湿气而变得沉重,蚕虫也因天气忧愁,而泥土因为雨水而稀薄,燕子则显得烦恼不安。最后,诗人仍能听到四处传来的朝夕声响,却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街头。
本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的历史典故,但可以从中感受到唐代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反映了作者对雨季的感受,以及与自然、生活的亲密关系。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著称,其作品涵盖了社会、政治、爱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的晚年,正值唐代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细雨和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与思考,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敏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和韩侍郎苦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秋雨,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微妙关系。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润气与雨声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而又深邃的氛围。诗人巧妙地通过“叶湿蚕应病”和“泥稀燕亦愁”两句,传达了自然界生物的感受,使得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环境上,也渗透到了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场雨,不仅是天气的变化,更是诗人心境的映射。窗外的暗淡和竹席的凉意,仿佛在提醒人们时光的流逝以及季节的交替。最后一句“仍闻放朝夜,误出到街头”则表达了在这清冷的雨夜,诗人被生活的节奏所牵引,迷失了方向,暗含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感伤。
白居易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思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细雨的景象,表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索,同时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润气”主要指什么?
诗人通过“蚕应病”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的最后一句“误出到街头”反映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