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4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44:25
浪淘沙
作者: 曹慎仪 〔清代〕
斜日半庭阴。销尽春痕。
昙花小劫付金轮。
底事些儿蛛网在,犹恋香尘。
又见药阑新。莫也销魂。
浮生难据总如云。
知否来年春再到,可似而今。
在斜阳的照射下,庭院的一半笼罩在阴影之中,春天的痕迹已经消失殆尽。昙花短暂的开放已归于金色的光轮。为何那细小的蛛网依然存在,似乎依然眷恋那香气弥漫的尘埃。又见到药阑旁的新花,难以自持心中的愁苦。浮生如云,无法把握。你知道明年春天再来的时候,会不会像现在这样?
作者介绍
曹慎仪,清代词人,以词风清新、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创作背景
《浪淘沙》的创作背景可能源于作者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曹慎仪生活于清代,社会动荡、生活不易,使得他的诗中常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感慨与对过往的怀念。
《浪淘沙》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词作,诗中通过斜阳、春痕、昙花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开篇的“斜日半庭阴”描绘出一种黄昏的氛围,象征着生命的渐逝,而“销尽春痕”则强调春天的短暂与美好已不复存在。接着“昙花小劫”一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短暂的主题,昙花虽美,却只是一瞬间的绽放,暗喻世间万象的无常。
中间的“底事些儿蛛网在,犹恋香尘”,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细微事物的关注。蛛网象征着脆弱的存在,尽管微不足道,但却承载着过去的香气与记忆。最后,诗人在反思“浮生难据总如云”,无奈地承认生命的飘渺与无常。同时,结尾的“知否来年春再到,可似而今”更是流露出一种期待与无奈,尽管明年春天可能再次来临,但是否能再现如今的美好却是未知。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曹慎仪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令人感同身受,唤起对过往美好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许。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反映出一种哲学思考和情感的深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昙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浮生难据总如__”,这个意象表达了什么?
判断题:诗中的“斜日”仅仅是形容时间的流逝。(判断对错)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