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周十三丈约同马三丈入青原山赋诗五首以记行 其二

《周十三丈约同马三丈入青原山赋诗五首以记行 其二》

时间: 2025-07-27 22:43:34

诗句

有见匪山色,所闻非市声。

思公藏有塔,钓士隐无名。

兀兀故林愿,悠悠流俗情。

经禅虽未暇,樵牧念馀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2:43:34

原文展示:

周十三丈约同马三丈入青原山赋诗五首以记行 其二 赵蕃 〔宋代〕 有见匪山色,所闻非市声。 思公藏有塔,钓士隐无名。 兀兀故林愿,悠悠流俗情。 经禅虽未暇,樵牧念馀生。

白话文翻译:

我看到的不是山色,我听到的不是市井的喧嚣。 我思念的公藏有塔,钓鱼的士人隐姓埋名。 我固执地坚守着故林的愿望,悠然地感受着世俗的情感。 虽然我没有时间去修行禅理,但樵夫和牧人依然关心我的余生。

注释:

  • 有见匪山色:匪,非也。指所见并非山色,而是别有深意。
  • 所闻非市声:市声,指市井的喧嚣声。这里指所听到的并非世俗的喧嚣。
  • 思公藏有塔:思公,指某位高僧或贤人。藏有塔,可能指其墓塔或纪念塔。
  • 钓士隐无名:钓士,指隐居的士人。隐无名,指其隐居不为人知。
  • 兀兀故林愿:兀兀,固执的样子。故林愿,指对旧有林地的执着愿望。
  • 悠悠流俗情:悠悠,悠长的样子。流俗情,指世俗的情感。
  • 经禅虽未暇:经禅,指修行禅理。未暇,没有时间。
  • 樵牧念馀生:樵牧,指樵夫和牧人。念馀生,关心我的余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与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 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这首诗是赵蕃与友人周十三丈、马三丈一同游览青原山时所作,共五首,此为其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游览青原山时,与友人共同创作的系列诗作之一。青原山是宋代著名的佛教圣地,赵蕃在此山中感受到了超脱世俗的宁静,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情感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山色与市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思公藏有塔,钓士隐无名”一句,既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也体现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兀兀故林愿,悠悠流俗情”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旧有林地的执着愿望和对世俗情感的淡然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见匪山色,所闻非市声”: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他所见所闻都不是世俗的喧嚣,而是别有深意。
  • “思公藏有塔,钓士隐无名”:这两句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兀兀故林愿,悠悠流俗情”:这两句强调了诗人对旧有林地的执着愿望和对世俗情感的淡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 “经禅虽未暇,樵牧念馀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虽然忙于世俗事务,但依然关心自己的余生,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山色与市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 拟人:“兀兀故林愿”中的“兀兀”拟人化了诗人的执着愿望。
  • 对仗:“有见匪山色,所闻非市声”中的“有见”与“所闻”,“匪山色”与“非市声”形成了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山色与市声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山色:象征着自然和宁静。
  • 市声:象征着世俗的喧嚣。
  • 塔:象征着高僧的墓塔或纪念塔,代表着高僧的精神。
  • 钓士:象征着隐居的士人,代表着隐逸生活。
  • 故林:象征着旧有林地,代表着诗人的执着愿望。
  • 流俗情:象征着世俗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有见匪山色”中的“匪”字是什么意思? A. 非常 B. 非也 C. 匪徒 答案:B. 非也

  2. 诗中“思公藏有塔”中的“思公”指的是什么? A. 某位高僧或贤人 B. 诗人自己 C. 诗人的朋友 答案:A. 某位高僧或贤人

  3. 诗中“兀兀故林愿”中的“兀兀”是什么意思? A. 固执的样子 B. 悠长的样子 C. 安静的样子 答案:A. 固执的样子

  4. 诗中“悠悠流俗情”中的“悠悠”是什么意思? A. 悠长的样子 B. 固执的样子 C. 安静的样子 答案:A. 悠长的样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词对比:

  • 苏轼《题西林壁》与赵蕃《周十三丈约同马三丈入青原山赋诗五首以记行 其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但苏轼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而赵蕃的诗更加注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赵蕃诗集》
  • 《宋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 和子由四首 送春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 答吕梁仲屯田 残句岁寒冰冷天地闭 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王晋卿以小诗借观, 送南屏谦师,并引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 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相品 包含痰的词语有哪些 门字框的字 业字旁的字 惊心骇瞩 酒食地狱 猛士如云 鬯字旁的字 女中豪杰 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敌众我寡 贪淫 青字旁的字 西字头的字 陟峻 高城深池 负石赴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