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0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09:15
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
江边阵马走千峰,问讯方知冀北空。
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
归来晚岁同元亮,却扫何人伴敬通。
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
八年前我曾作《壶中九华》诗,后来再过湖口时,发现那石头已被有心人取走。于是我用之前的韵律写下这首诗以自我解嘲:
江边的马阵奔腾在千座山峰之间,询问后才知道冀北一片空旷。
那美丽的事物已经随着清梦的破灭而消逝,真实的形态仍在画中留存。
归来时年纪已晚,和元亮一样,难以找到能陪伴我共赏的人。
幸好还有铜盆修整石头供奉,仇池的玉色依然璀璨光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风格多样,影响深远。
这首诗写于苏轼八年后再次经过湖口时,感慨曾经的美好已经消逝。诗中表达了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以及对知音的渴望,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江边的马阵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壮阔的画面感。诗人通过对逝去美好事物的追忆,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开篇的“阵马走千峰”给人以动感,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场景中,而随后的“问讯方知冀北空”则让人意识到这一切的虚无,充满了对过往辉煌的惋惜。
接下来的两句“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揭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现实的对比。美丽的事物如梦般消逝,然而它的真实形态却仍旧留存于画中,似乎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归来晚岁同元亮,却扫何人伴敬通”展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叹,仿佛在自问,谁能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追求。最后的“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则是对美的依托,虽然世事无常,但仍然可以在美好事物中找到慰藉。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深邃的孤独感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艺术的热爱。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美好的逝去,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以及对知音的渴望。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对孤独的感叹,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艺术的执着。
诗中提到的“尤物”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事物
B. 人物
C. 自然景观
D. 音乐
“归来晚岁同元亮”中的“元亮”是谁?
A. 阮籍
B. 苏轼
C. 李白
D. 杜甫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欢快
B. 失落与孤独
C. 愤怒
D. 轻松
以上内容为对苏轼《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