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0:4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0:41:10
临江仙 得知堂翁七月十三日北京来书,钤有寿则多辱一印,因拈小调以解之
作者: 龙榆生 〔近代〕
忍辱仙人能自在,八千岁里春秋。
拚将身外付悠悠。
几多神话,蟠屈在心头。
比似奘师还怀往,妖魔鬼怪都休。
何人更为记西游。
本来面目,天地一沙鸥。
忍辱的仙人能够做到自在自得,经历了八千年的春秋变迁。
我宁愿把身外之物全都交给随意的时间。
内心深处积压了多少神话故事。
比起唐僧他还怀念过去,妖魔鬼怪在他面前都应当退去。
谁还记得西游的事呢?
本来的面目如同天地间的一只沙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龙榆生,近代诗人,原名龙骥,字仲风,号榆生,晚号心斋,出生于清末,经历了社会的剧变与战乱。他的诗风受传统文化深厚影响,常常融入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承载着个人对社会与历史感悟的时期,正值近代动荡不安,诗人以“忍辱”的形象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的洒脱。
整首诗以“忍辱仙人”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诗的开头便提出了忍辱的主题,仙人能够自在地面对世事,暗含了对世俗屈辱的超脱。接着,诗人提到八千年的春秋,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深邃让人感慨,仿佛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所有的荣辱都变得无足轻重。
“拚将身外付悠悠”,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放弃身外之物,寄情于自然和虚无的时间中。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神话与故事,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纠葛。
后半部分借用唐僧的形象,强调了对过往的怀念,妖魔鬼怪的提及则暗示了人生的种种困扰和挑战。最终,诗人回归到“本来面目”,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豁达的心态,意在告诉人们,真实的自我在浩瀚的天地间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是值得珍惜的。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人生的意义与自我超越,强调在历史的长河中,真实的自我与内心的宁静才是最重要的。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忍辱仙人”指的是哪种人?
A. 忍受屈辱的人
B. 追求荣华富贵的人
C. 行侠仗义的人
D. 遇到困难就放弃的人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奘师”是指__。
判断题: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历史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所谓。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