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5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54:05
至德本无名,宣尼一此凭。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至德的真谛本无名,孔子的教导成为了凭借。
他能够把天下的荣华让出,知道世间有圣人来临。
南方的国家奔向远方,西山的道路开始亨通。
英杰的灵魂难道不在,千古碧江依然横流。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著称,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范仲淹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对国家的未来和文化的传承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和对圣人的仰慕。
这首诗通过对“至德”和“圣人”的探讨,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诗的开头以“至德本无名”引入,强调真正的道德并不需要外在的名声,而是内心的修养。接着提到“宣尼”,进一步强调了孔子作为道德典范的重要性。范仲淹在提到“天下让”时,表现出一种谦逊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认为真正的圣人是能够放下个人利益而考虑天下大义的人。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展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思索,南方的奔赴象征着对未来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更高理想的向往。最后一句“千古碧江横”则将时间延续至千古,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灵的追思,强调文化和精神的永恒存在。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练而有力,情感深邃而富有哲理,体现了范仲淹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和对圣人精神的崇敬。范仲淹通过对孔子及其教诲的赞美,反映了对道德和智慧的重视,呼唤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宣尼”指代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天下让”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千古碧江横”所表达的意象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范仲淹的诗更侧重于道德和理想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生的忧虑与感慨。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
以上内容涵盖了这首诗的各个方面,从原文到解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