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招王质夫(自此后诗为盩厔尉时作)

《招王质夫(自此后诗为盩厔尉时作)》

时间: 2025-05-02 07:46:21

诗句

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

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

忽因乘逸兴,莫惜访嚣尘。

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46:21

招王质夫(自此后诗为盩厔尉时作)

原文展示:

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
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
忽因乘逸兴,莫惜访嚣尘。
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白话文翻译:

洗脚的云水客,腰间挂着官印。
喧闹与闲适的足迹相背,十里之外的分别已过了几旬。
忽然因兴致而来,不惜去访那尘世的喧嚣。
窗前我所栽的竹子,愿与你一同分享这主人之位。

注释:

  • 濯足:洗脚,表示一种放松的状态。
  • 云水客:指在云水之间漂泊的人,隐喻诗人心态。
  • 簪笏:官印,象征官职。
  • 喧闲:喧闹与安闲,形成对比。
  • 十里别经旬:十里之外的别离已经过去了十天。
  • 乘逸兴:乘着兴致。
  • 莫惜:不吝惜,不在乎。
  • 嚣尘:尘世间的喧嚣与繁杂。
  • 故栽竹:先前种植的竹子,象征清雅和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著称,关注民生,倡导社会正义。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担任盩厔尉期间,表达了他对闲暇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喧嚣的反思。诗人通过与王质夫的对话,探讨了名与利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喧闹与闲适的环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开头“濯足云水客”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而“折腰簪笏身”又揭示了他身为官员的身份。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使得诗人在喧嚣和闲适之间摇摆不定。诗中的“十里别经旬”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别,时间的推移让往日的喧闹变得模糊。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渴望,窗前的竹子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代表了一种清、高洁的生活理想。整首诗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反映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洗脚的行为,表达诗人洒脱的心态。
    • 第二联通过时间的推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 第三联表现了诗人对喧嚣的冲动与无惧。
    • 最后,诗人通过竹子与朋友的互动,展现了对友情与清雅生活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喧闲迹相背”,通过对立的词语增强了诗句的层次感。
    • 比喻:将生活比作“云水客”,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追求闲适生活与面对世俗喧嚣的矛盾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友谊、自然与纯粹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云水客:象征自由与洒脱的生活。
  • 簪笏:代表官场的束缚与责任。
  • 竹子:象征高洁、清雅的品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濯足云水客”中的“云水”指的是什么?

    • A. 错误的地方
    • B. 自由的生活
    • C. 繁忙的城市
  2. 诗中提到的“十里别经旬”反映了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地理位置
    • C. 友情的牢固
  3. 诗中“折腰簪笏身”体现了诗人的什么内心状态?

    • A. 享受生活
    • B. 身份的矛盾
    • C. 对名利的追求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了对生活与故乡的思考。
  • 《山中问答》王维: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王维的诗风都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但白居易更注重社会现实,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酬卢汀谏议 游春十二首 送张宗原 送别友人(一作别友人山居) 杏溪十首。枫林堰 八月十五夜看月 寄狄拾遗,时为魏州从事 裴大夫见过 题大理崔少卿驸马林亭 题薛十二池亭(一作王建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矢字旁的字 食不糊口 金字旁的字 小驻 界破 老到 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幼稚可笑 山穷水绝 酉字旁的字 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背槽抛粪 食古不化 巛字旁的字 臣字旁的字 慎始慎终 驰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