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5:02
崴晚出城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温饱能消底?奔忙自作痴。
平生脚已茧,今日鬓将丝。
山刻霜余骨,梅临水底枝。
只嫌长落莫,不道许幽奇。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疲惫的生活中对自我反思的情感。温饱能否消解人生的烦恼呢?我忙碌奔波却又痴心妄想。我的脚已经磨出茧子,今天头发却白了许多。山上留下了我如霜般的余生,梅花却在水底的枝头静静绽放。只嫌这长久的落寞,不知其中却蕴藏着多少幽美的奇迹。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崴晚出城》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经济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诗人在此背景中回顾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生活的艰辛,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崴晚出城》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深处思考与感悟的作品。诗的开头以“温饱能消底?”引出对生活意义的质疑,表现了诗人对生存状态的无奈与思考。接下来的“奔忙自作痴”,则揭示了他在生活忙碌中所感受到的迷茫与无奈。通过“平生脚已茧,今日鬓将丝”这句,诗人用脚上的茧与白发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岁月流逝中所积累的疲惫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在意象方面,“山刻霜余骨,梅临水底枝”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山的冷峻与梅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寓意人在生活的艰辛中仍需寻找内心的美好。最后一句“只嫌长落莫,不道许幽奇”则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落寞的感受,似乎在告诫我们,虽然生活充满挑战,但其中也隐含着许多美好的奇迹。
整首诗在清新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既有对生活的感慨,也有对自然美的追求,展示了杨万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通过对生活的反省,展现了在繁忙与孤独中寻找美好与意义的情感。诗人希望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幽奇与美好。
“温饱能消底”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平生脚已茧,今日鬓将丝”中,诗人用什么比喻来表现疲惫?
“梅临水底枝”表现了什么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