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雾中见云山依约不真

《雾中见云山依约不真》

时间: 2025-05-10 10:16:06

诗句

东来两眼不曾寒,四顾千峰掠晓鬞。

天欲恼人消几许,只教和雾年云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6:06

原文展示

东来两眼不曾寒,
四顾千峰掠晓鬞。
天欲恼人消几许,
只教和雾年云山。

白话文翻译

东边的天空,眼前的景象并不寒冷,
四周的千峰在晨光中轻轻掠过。
天要对人发怒,能消磨几分情绪?
唯有在这雾中,依稀看见云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来:指从东边而来的,暗指早晨的光线。
  • :此处指寒冷的感觉,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温暖。
  • 四顾:四面张望,环顾四周。
  • 千峰:形容山峰众多,气势磅礴。
  • 掠晓鬞:掠过晨曦的光辉,鬞指光辉或光明。
  • 天欲恼:天要发怒,表达一种不安的情绪。
  • 和雾:与雾气相融,形成模糊的景象。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情感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精炼的语言而闻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借景抒情,表达个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雾中见云山依约不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晨雾中的山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的开头“东来两眼不曾寒”,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明亮的气息,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随着“四顾千峰掠晓鬞”的描写,画面逐渐展开,千山万水在晨光中显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卷,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天欲恼人消几许”一句,诗人却转而思考自然与人心的关系,似乎暗示着即使在美丽的自然中,也难免有烦恼与不安。最后一句“只教和雾年云山”,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雾气的缭绕使得景色变得模糊,也象征了人生的复杂与不易。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壮丽,还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来两眼不曾寒:诗人描绘了一幅温暖的晨景,表达了内心的温暖与宁静。
  2. 四顾千峰掠晓鬞:环顾四周,千山在晨光中流动,展现自然的壮丽。
  3. 天欲恼人消几许:天色阴沉,似乎在发怒,暗示人心的烦恼与不安。
  4. 只教和雾年云山:在雾中,景象变得模糊,象征着人生的复杂与不易。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心情感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体现了内心的平和与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山:象征着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 :象征复杂的情感与模糊的前景。
  • :代表内心的孤独与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 A. 晴空万里
    • B. 雾气缭绕
    • C. 暴风骤雨
    • D. 冰雪覆盖
  2. “天欲恼人消几许”中的“恼”指的是什么?

    • A. 生气
    • B. 快乐
    • C. 疲惫
    • D. 悲伤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关系。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杨万里的诗更加强调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感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放的个性和对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收录了杨万里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系统介绍古代诗词的鉴赏与分析方法。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崔子还京 送薛播擢第归河东 奉和杜相公发益昌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火山云歌送别 行军诗二首 其二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 送裴侍御赴岁入京(得阳字) 送薛彦伟擢第东归 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邀致 衣字旁的字 孤旐 以众暴寡,以强凌弱 交横绸缪 轩嚣 杨岐 度己以绳 鬻儿卖女 包含偎的成语 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先字旁的字 单人旁的字 麝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非字旁的字 配列 有职无权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矢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