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1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6:06
东来两眼不曾寒,
四顾千峰掠晓鬞。
天欲恼人消几许,
只教和雾年云山。
东边的天空,眼前的景象并不寒冷,
四周的千峰在晨光中轻轻掠过。
天要对人发怒,能消磨几分情绪?
唯有在这雾中,依稀看见云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情感的深刻感悟。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精炼的语言而闻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借景抒情,表达个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杨万里的《雾中见云山依约不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晨雾中的山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的开头“东来两眼不曾寒”,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明亮的气息,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随着“四顾千峰掠晓鬞”的描写,画面逐渐展开,千山万水在晨光中显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卷,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天欲恼人消几许”一句,诗人却转而思考自然与人心的关系,似乎暗示着即使在美丽的自然中,也难免有烦恼与不安。最后一句“只教和雾年云山”,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雾气的缭绕使得景色变得模糊,也象征了人生的复杂与不易。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壮丽,还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体现了内心的平和与淡然。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天欲恼人消几许”中的“恼”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杨万里的诗更加强调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感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放的个性和对自由的追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