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4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45:18
承明才入又南州,重见旌旗照柁楼。
道义平生无捷径,风波随处有虚舟。
如公未可违文石,稽古何妨欠碧油。
我亦登门烦著录,此行无力为王留。
承明大人刚刚抵达南州,重见那旌旗在船头闪耀。
一生行走于道义之间,并无便捷之路可走,
在风波之中处处都有空舟随行。
如同您这样的公者,不应违背古人的文采,
探究历史又何妨缺少书香气。
我也登门拜访,烦请留下您的著作,
此行我无力为王者留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澹然,浙江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追求真情实感。他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是一位积极参与政治的官员。
这首诗写于范成大送别汪圣锡侍郎时,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道义的思考。在南宋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范成大所表达的对道义的坚守与追求,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忧虑。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透出深厚的情感和对道义的思索。首先,诗人以“承明才入又南州”开篇,直接点明对象,表达了对汪圣锡升迁的祝贺。然而,随即转入对人生道路的感慨,指出道义无捷径,人生如行舟,风波随处可见,隐喻人生的不易与艰辛。这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诗的情感层次丰富。
接下来的“如公未可违文石”,则表明诗人对汪圣锡的期望,希望他能铭记古人留下的智慧与教诲。诗人重视文化传承,认为在面对人生风波时,文采与道义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最后,诗人自己也提到“此行无力为王留”,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谦逊,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自我反省的心声。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范成大的高尚情操和深邃的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义的追求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文化传承的尊重。诗人通过对友人的鼓励与期待,反映出他对社会责任和个人道德的重视。
诗中“承明才入又南州”中的“承明”指的是谁?
“风波随处有虚舟”中,虚舟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文石”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