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5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58:32
涤砚池
作者:吴桂森 〔明代〕
疾风振崇冈,乔柯声欲裂。
陟登鸿山颠,顾瞻思前哲。
池涤砚上香,遗井一泓冽。
白日蔽炎精,庶谗媾群孽。
五噫出帝京,冥冥飞影灭。
冲波荡浊世,千载高迹绝。
湛寂青山中,空有余芳烈。
汲泉坐池旁,一饮神自澈。
沃我冰雪肠,不因釜中热。
在崇高的山冈上,疾风呼啸,树木高耸,仿佛要将声音撕裂。攀登鸿山的顶峰,回头眺望,思念那些古代的贤哲。池中洗砚的香气四溢,遗留下的井水清凉彻骨。烈日遮蔽了炎热的精气,众多谗言混杂在一起。五声叹息从帝京传出,冥冥之中飞影随之消逝。波涛涌动,荡涤浑浊的世界,千年之后,伟人的踪迹已然绝迹。青山深邃寂静,唯有余香依旧存在。汲取泉水坐在池边,喝上一口,神灵便会清澈无比。滋润我的冰雪心肠,并不因炊锅中的热气而改变。
作者介绍
吴桂森,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生哲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古代贤哲的追思以及对混浊世道的感慨,表达了在纷扰的世俗中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涤砚池》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诗中,吴桂森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表达了对古代贤哲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开篇以“疾风振崇冈”引入,展示了自然的力量与气势,紧接着通过“陟登鸿山颠”的动作,表现出一种追求卓越、超越世俗的精神。诗中“池涤砚上香,遗井一泓冽”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这里不仅是洗砚之地,更是思考与沉淀的场所。
随着诗意的发展,作者提到“白日蔽炎精”,暗喻社会的纷扰与谗言。这样一种对比让人更加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冲波荡浊世,千载高迹绝”,则是对历史的反思,虽经历千年,真正的伟人却难以寻找,留下的只是寂静的青山和余香。
最后两句“汲泉坐池旁,一饮神自澈”,强调了寻求内心清净的方式。在浮躁的现实中,作者找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仿佛在提醒人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的干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清澈。在浮躁的社会中,作者通过对古代贤哲的追忆,展现了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与感情交织,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于世的哲学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外在形象,也深刻体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哲学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疾风振崇冈”中的“崇冈”指的是:
A. 低洼的地方
B. 高耸的山冈
C. 平坦的田野
D. 滩涂
“池涤砚上香”中的“涤砚”意指:
A. 洗涤笔砚
B. 清洗池塘
C. 砚台的香气
D. 清澈的水源
诗中提到的“五噫出帝京”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繁华的赞美
B. 对现实的失望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个人成就的反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山中问答》 - 王维
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静夜思》 - 李白
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体现出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吴桂森的《涤砚池》与王维的《山中问答》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吴诗侧重于对古代贤哲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感慨,王诗则更注重于自然与心灵的结合,体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流露出对宁静与内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