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2:50
雨作二首
作者: 曹勋 〔宋代〕
千峰注雨作微凉,
宝殿留阴忽夕阳。
入夏暄寒曾莫测,
雷声犹震碧云傍。
在千山万峰上,细雨洒落,带来一丝凉意;
宝殿之中,阴影笼罩,忽然间夕阳西下。
进入夏季,温暖与寒冷的变化令人难以预测;
雷声依旧在碧绿的云层旁边震响。
诗中提到的“夕阳”与“雷声”可以引申为生活中的变迁与不定,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在古代文学中,夕阳常与人生的黄昏相呼应,寓意着逝去的时光和对未来的思考。
作者介绍: 曹勋,字子晦,号慕容,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见长,风格清新。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时值国家动荡,诗人寄情于自然,通过描绘雨景来反映内心的情感和对时局的思考。
《雨作二首》通过描绘雨中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的敏感观察。开篇“千峰注雨作微凉”,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雨水滋润山峰的景象,给人带来一丝凉意,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清新。接下来的“宝殿留阴忽夕阳”则通过对比,展现了阴雨天与夕阳的瞬息变化,暗示了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落的交替。
在“入夏暄寒曾莫测”一句中,诗人指出夏季的气候变化莫测,给人一种无法把握的感觉,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无常。而最后一句“雷声犹震碧云傍”则通过雷声的震响,象征着自然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与敬畏之感。
全诗以雨为线索,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又变幻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使人不仅仅感受到雨景的美,更引发对生活与自然的思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表现出自然的无常与人生的哲理。
诗词测试:
诗中“千峰注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悲伤
B. 清新
C. 愤怒
D. 忧郁
“入夏暄寒曾莫测”中“暄寒”指的是什么?
A. 温暖与寒冷
B. 晴天与雨天
C. 白天与黑夜
D. 春天与秋天
诗中提到的“雷声”主要象征什么?
A. 生命的快乐
B. 自然的力量与威严
C. 人类的奋斗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与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