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浪淘沙·其七

《浪淘沙·其七》

时间: 2025-05-07 16:39:34

诗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39:34

原文展示:

浪淘沙·其七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白话文翻译:

在八月,涛声如雷般涌来,
浪头高得能触及山峰。
转瞬间又涌入海门,
卷起的沙子像堆积的雪一样。


注释:

字词注释:

  • 涛声:海浪的声音。
  • :大声叫喊或发出响亮的声音,这里形容波涛声。
  • 头高数丈:浪头的高度足有几丈。
  • 须臾:很快,瞬间。
  • 海门:海的出入口,指海岸。
  • 沙堆:沙子堆积的地方。
  • 似雪堆:形容沙堆洁白、松软,像雪一样。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浪淘沙”作为词牌名,自古以来便与水、沙等自然景象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写景抒情,尤其在古体诗和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 《浪淘沙·其七》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刘禹锡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流落他乡,心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无常,故而在这首诗中以波涛作为象征,抒发内心的感慨。


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以其雄浑的气势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海浪的壮观景象。开篇“八月涛声吼地来”,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涛声如雷,给人以震撼之感,体现了自然的力量。接着“头高数丈触山回”,将浪头的高度与山相比较,生动地描绘出波涛汹涌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海浪的巨大与压迫。

“须臾却入海门去”,展现了海浪的迅速与无常,转瞬即逝的特点,给人一种时光飞逝的感慨。最后一句“卷起沙堆似雪堆”则是对海浪带走沙子的细腻描绘,沙子在阳光下闪烁着光泽,像雪一样白,让人既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隐含着变化与流动的哲理。

整首诗通过对海浪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哲思的深邃,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理解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八月涛声吼地来:八月时节,海浪的声音如雷鸣般传来,气势磅礴。
  2. 头高数丈触山回:波涛高达数丈,拍打着山体,显示出海的浩瀚。
  3. 须臾却入海门去:浪潮转瞬间就又涌入海门,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海的无常。
  4. 卷起沙堆似雪堆:海浪卷起的沙子像雪一样,形象生动,传达了自然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沙堆比作雪堆,形象生动。
  • 拟人:将涛声描述为“吼”,赋予自然以生命感。
  • 对仗:前后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浪的壮丽与迅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涛声:象征自然的力量与震撼。
  • 浪头:象征生命的高峰与挑战。
  • 沙堆: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变化。
  • 海门:象征生命的出入口与未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浪淘沙·其七》的作者是?
    A. 白居易
    B. 刘禹锡
    C. 杜甫

  2. 诗中“头高数丈”形容的是哪个意象?
    A. 沙子
    B. 山
    C. 浪头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壮丽
    B. 人生的无常
    C. 爱情的甜蜜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浪淘沙·其七》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前者侧重于海的浩瀚与变化,后者则强调了山的巍峨与远望的意境。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刘禹锡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晚兴 登奉圣寺千佛阁四首 归去来兮引 芭蕉三首 跋陆务观剑南诗稿二首 莲子 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 雪晓舟中生火二首 偶送西归朝天二集与尤延之蒙惠七言和韵以谢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因人废言 龝字旁的字 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挺胸凸肚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咽吭 门字框的字 洽化 力字旁的字 干字旁的字 火炭 同字框的字 谢娥 风尘之惊 酒花 高标卓识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