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5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50:34
浪淘沙
和纤月,倒用原韵
何必羡儒冠。花满阑干。扫眉才子是鸣鸾。
得近班家明月句,愿作齐纨。痛饮不须酸。
帘外轻寒。海棠枝上露团团。
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
何必羡慕那些戴着儒冠的人呢?
花儿盛开在阳台边,
那些才子如鸣鸾一般。
我想写出像班昭那样的明月佳句,
宁愿做那齐国的纨绔子弟。
痛快地饮酒,无需担忧酸楚。
外面微寒,
海棠枝头的露珠团团聚集。
今夜的香梦被惊醒,
我想将它刻在琅玕石上。
顾贞立(1640年-1714年),字仲明,号汝南,清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
《浪淘沙》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墨客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诗人表达了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文人生活和情感的词作,诗人以豪放不羁的态度,唱出对儒生身份的蔑视,展现了对自由、洒脱的渴望。开篇的“何必羡儒冠”表明了对传统文人身份的超脱,表明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无所谓。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花满阑干的美丽景象,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才子风采的赞美。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渴望能写出班昭的明月佳句,表达了对文学理想的追求,而“愿作齐纨”则揭示了他对奢华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描绘了“帘外轻寒”和“海棠枝上露团团”的自然景象,渗透出一丝淡淡的忧愁和雅致。整首词以“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收尾,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追忆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在纷繁世事中的淡然态度。
诗中提到的“儒冠”象征什么?
“海棠枝上露团团”描绘了什么意象?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什么?
可以将顾贞立的《浪淘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对人生理想与情感的不同表达。顾贞立更强调洒脱与自由,而李清照则更多体现了对爱情与人生的细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