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3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35:44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河以北无坚城。
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
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
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
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
崎岖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
当年幸脱安禄山,白首竟陷李希烈。
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
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
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忠臣颜真卿的事迹。他在平原担任太守,而长安的皇帝却对他毫不知晓。一次,渔阳的战鼓声响起,大河以北的城市已无坚固的防御。公家的亲属们纷纷起兵,十七个郡结成联盟。敌人听说后惊慌失措,分兵回撤,不敢深入长安。明皇和他的儿子西征,因此灵武地区的起义军也随之而起。唐朝的复兴仰赖李白和郭子仪的力量,要论制衡公家的威势,实在不易。常山的悲惨遭遇让人唏嘘,尽管心向朝廷,气势却并不被压制。经历了多次波折,始终不能实现理想,终究要经历四朝的忠诚与节操。曾经侥幸逃过安禄山的阴影,白头之年却又陷入了李希烈的陷阱。李希烈怎么能急于杀死颜公,宰相卢杞却在黑暗中欺骗日月。乱臣贼子最终归于何处,唯有茫茫烟草覆盖的中原土地。颜公去世至今已有六百年,他的忠诚与精气仍在天上闪烁。
文天祥(1236-1283),字翼之,号宋瑞,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坚决抵抗元朝入侵而被俘,最终壮烈殉国。他的诗词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怀念并歌颂历史上忠臣的精神,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忠诚的坚定信念。
这首《平安》通过对颜真卿事迹的追忆,反映了文天祥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忠臣的崇敬。诗中通过历史典故将个人的忠贞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诗中描绘了历史上动荡不安的局势,表现了诗人对忠臣的深切怀念,尤其是在国家危机时刻,忠臣的精神尤为重要。
诗歌的语言凝练而有力,运用对比手法,将忠臣的坚贞与乱臣的阴暗形成鲜明对照,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当代政治的无奈与控诉。诗的最后一联“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更是将对忠臣的赞美提升到了一种超越历史的精神境界,显示出文天祥对忠诚的永恒追求。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忠臣精神的追求与敬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与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文天祥通过回顾历史,警醒后人珍视忠诚与正义。
颜真卿在诗中是哪个地方的太守?
A. 长安
B. 平原
C. 灵武
D. 渔阳
诗中提到的安禄山是哪个朝代的叛贼?
A. 唐
B. 宋
C. 明
D. 清
诗歌最后提到“公死于今六百年”是指谁?
A. 文天祥
B. 颜真卿
C. 羊祜
D.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