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烧香七言

《烧香七言》

时间: 2025-05-01 12:23:44

诗句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银为叶轻如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素馨忽开抹利拆,低处龙麝和沉檀。

平生饱识山林味,不柰此香殊斌媚。

呼儿急取烝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23:44

原文展示

烧香七言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琢瓷作鼎碧於水,
削银为叶轻如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
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
但令有香不见烟。
素馨忽开抹利拆,
低处龙麝和沉檀。
平生饱识山林味,
不柰此香殊斌媚。
呼儿急取烝木犀,
却作书生真富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烧香的场景。作者描述了用瓷器制成的香炉在水中显得碧绿,用银子削成的香叶轻如纸张。香火燃烧均匀,没有喧哗之声,关上窗帘,外面的风也无法吹进来。诗人自点古龙涎香,只希望能有香气弥漫而不见烟雾。素馨花突然开放,低处的龙麝和沉香散发出独特的香气。作者一生品味过山林的气息,但却觉得这香气特别迷人。于是,他急忙叫儿子去取木犀香,想要让书生们感受到这种富贵的气息。

注释

  • 琢瓷:指用瓷器雕刻、制作。
  • :古代用来烹煮的器具,这里比喻香炉。
  • 古龙涎:一种高档香料,古代常用于烧香。
  • 素馨:一种花,散发出清香。
  • 龙麝与沉檀:两种名贵的香料,代表着香气的高雅。
  • 烝木犀:指木犀香,也是一种名贵的香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因其诗歌清新自然、风格独特而著称。他晚年隐居,致力于写作与山水田园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生活逐渐富裕,文人雅士常常在闲暇时品香、作诗,表现出一种文化氛围。诗人通过对香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烧香七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烧香的雅趣与宁静的氛围。开头两句以“琢瓷作鼎”和“削银为叶”描绘了香具的精致和轻巧,突出了烧香所需的器具的艺术性。诗中提到的“火力匀”和“闭阁下帘”,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停止,只有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古龙涎的香气和素馨花的开放,表现了诗人对香气的独特感受,强调了“无烟”的纯净。诗人对香的细腻品味与山林气息的熟悉,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雅致与内心的宁静。最后两句“呼儿急取烝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贲”,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香的热爱,也隐含了对文化品位的追求。

整首诗不仅是对烧香的描写,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美的热爱,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琢瓷作鼎碧於水:以精致的瓷器制成香鼎,碧绿的色泽映衬在水中,映现出一种清新。
  • 削银为叶轻如纸:用银制成的香叶轻薄如纸,突出其轻盈和雅致。
  • 不文不武火力匀:没有华丽的装饰,火焰均匀,反映出一种简单的美。
  • 闭阁下帘风不起:关上窗帘,外面的风无法进入,营造出一种封闭、安静的空间。
  • 诗人自炷古龙涎:诗人自己点燃古龙涎香,表现出对香气的独特欣赏。
  • 但令有香不见烟:希望香气飘散而不见烟雾,体现出对香的纯净追求。
  • 素馨忽开抹利拆:素馨花突然开放,香气弥漫,象征着自然的美好。
  • 低处龙麝和沉檀:龙麝与沉香的香气交融,增加了层次感。
  • 平生饱识山林味:一生品味过大自然的气息。
  • 不柰此香殊斌媚:但是这种香气却特别迷人,令人陶醉。
  • 呼儿急取烝木犀:急忙叫儿子去取木犀香,表现出对香的渴望。
  • 却作书生真富贲:这香气让书生的气质更加富有和高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琢瓷作鼎”比喻香器的精美。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朗朗上口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体现了对香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清雅、宁静的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气息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雅致和高贵,代表着诗人对生活的品位。
  • 龙麝与沉檀:代表着珍贵的香料,增强了诗的高雅气质。
  • 素馨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古龙涎”是一种什么? A. 香料
    B. 食物
    C. 药材
    D. 书籍

  2. 填空题:诗人希望在烧香时能“有香不见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闭阁下帘”意在营造安静的环境。 (对/错)

答案

  1.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 李白
  2.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对比杨万里的《烧香七言》和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杨万里的诗更注重细腻的生活情趣,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思乡之情的浓厚感受。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杨万里研究》 - 相关学术论文
  2. 《古诗词鉴赏全集》 - 诗词鉴赏及背景分析书籍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何水部蒙出牧宜阳 建茶呈使君学士 寄化城寺 和汝南秀才游净土见寄 次韵和内翰杨大年见寄 题剑门驿壁 偈颂二十二首 偈颂二十二首 偈颂二十二首 偈颂二十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尪顽 包含酹的词语有哪些 屈指一算 皿字底的字 抱子弄孙 尣字旁的字 委郁 涎脸涎皮 卝字旁的字 赍盗粮,借贼兵 缨纙 口字旁的字 铺行 妄念 甘字旁的字 突飞猛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