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闭居五咏其一杜门

《闭居五咏其一杜门》

时间: 2025-05-07 18:09:20

诗句

可怜杜门久,不觉杜门非。

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

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

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

视听了不昧,色声久已微。

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9:20

原文展示:

可怜杜门久,不觉杜门非。
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
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
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
视听了不昧,色声久已微。
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

白话文翻译:

可怜我长久不出门,竟不知杜门已经不再是我所想的那样。
床边的锐利工具日渐磨损,我的腿肉却年年增肥。
眼睛昏暗已不再读书,喝酒也渐渐减少。
多年没有客人来访,依然不戴帽子也不穿衣服。
看听的一切都不再清晰,色彩和声音早已微弱。
最终一切都融为一体,谁说我没有归处呢?

注释:

  • 杜门:闭门,指不出门,隐居。
  • 床锐:床边的器具,指文房四宝等。
  • 髀肉:大腿的肉,形容发胖。
  • 眼暗:视力减退。
  • 肺病:指因饮酒过度导致的健康问题。
  • 不冠:不戴帽子,形容不修边幅。
  • 视听了不昧:虽然看听不清,但仍然在理解。
  • 色声:指色彩和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他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成就,尤其以诗词和散文著称,风格清新而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辙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外界的思考。在政治动荡、个人生计困扰之际,他选择了闭门不出,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无奈与追求内心安宁的心态。

诗歌鉴赏:

《闭居五咏其一杜门》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心境,表现出一种既孤独又宁静的情感。诗中开头的“可怜杜门久”道出他对长期闭门的感慨,似乎在自我反省,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迷惘与无奈。接下来,诗人用“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来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隐居中身体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外界的日渐疏远。

“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则表现了他日渐衰退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突出一种消沉的情绪。而“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与外界的隔绝,反映了隐居生活的孤独。诗的末尾“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则是对隐居生活的一种哲学思考,显示出一种对内心归属的追求。

整首诗在表面上描绘了诗人的隐居状态,实际上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苏辙的性情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可怜杜门久:感叹自己长时间不出门,暗含对生活状态的无奈。
  • 不觉杜门非:自我反省,意识到闭门与自己内心的变化。
  • 床锐日日销:形象描绘了自己文具的磨损,象征着创作的停滞。
  • 髀肉年年肥:以身体变化反映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懒散。
  • 眼暗书罢读:视力减退,无法继续阅读,暗示精神的萎缩。
  • 肺病酒亦稀:健康问题使得饮酒减少,表现生活的困境。
  • 经年客不至:孤独的生活状态没有人来探访。
  • 不冠仍不衣:不修边幅,体现对外界的冷漠。
  • 视听了不昧:尽管感官迟钝,却依然保持内心的清醒。
  • 色声久已微:色彩与声音的微弱象征着生活的单调。
  • 终然浑为一:隐居生活的种种体验最终融为一体。
  • 谁言我无归:反思归属感,提出一种对隐居的理解和接受。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身体的变化暗示心境的变化。
  • 排比:列举隐居生活的状态,形成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的主题围绕隐居生活中的孤独与宁静,表现了对内心归属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探讨了生活的意义,以及在孤独中寻求心灵的归属。

意象分析:

  • 杜门:象征隐居,反映诗人的生活选择。
  • 床锐:象征创作工具,体现诗人创作的停滞。
  • 髀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身体的懒散。
  • 眼暗:象征精神的疲惫与对外界的隔绝。
  • 色声:象征生活的单调与无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杜门”指的是: A. 出门
    B. 隐居
    C. 学习
    D. 旅行

  2. “髀肉年年肥”中的“髀肉”指的是: A. 腿肉
    B. 胳膊肉
    C. 肚子肉
    D. 头发

  3. 诗人通过“眼暗书罢读”表达了: A. 对书籍的热爱
    B. 视力的减退
    C. 生活的丰富
    D. 不想学习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苏辙的《闭居五咏其一杜门》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达了隐居的生活体验,但苏辙更多地反映出对孤独的感受,而陶渊明则着重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带有些许悲凉,而后者则显得更加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集》
  • 《中国古代诗词导读》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吾庐吟 闲吟四首 首尾吟 其六十一 四贤吟 首尾吟 其七十 学佛吟 代书答朝中旧友 和李审言龙图大雪 二色桃 乱石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行字旁的字 活标本 徧师 驱骥捕鼠 酒入舌出 叛舰喋血记 辵字旁的字 包含彀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畴的词语有哪些 亅字旁的字 急趋无善迹 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卓尔出群 水字旁的字 咸渊 匕箸 深根固蒂 人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