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8:0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9:20
可怜杜门久,不觉杜门非。
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
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
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
视听了不昧,色声久已微。
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
可怜我长久不出门,竟不知杜门已经不再是我所想的那样。
床边的锐利工具日渐磨损,我的腿肉却年年增肥。
眼睛昏暗已不再读书,喝酒也渐渐减少。
多年没有客人来访,依然不戴帽子也不穿衣服。
看听的一切都不再清晰,色彩和声音早已微弱。
最终一切都融为一体,谁说我没有归处呢?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他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成就,尤其以诗词和散文著称,风格清新而婉约。
这首诗写于苏辙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外界的思考。在政治动荡、个人生计困扰之际,他选择了闭门不出,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无奈与追求内心安宁的心态。
《闭居五咏其一杜门》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心境,表现出一种既孤独又宁静的情感。诗中开头的“可怜杜门久”道出他对长期闭门的感慨,似乎在自我反省,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迷惘与无奈。接下来,诗人用“床锐日日销,髀肉年年肥”来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隐居中身体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外界的日渐疏远。
“眼暗书罢读,肺病酒亦稀”则表现了他日渐衰退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突出一种消沉的情绪。而“经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与外界的隔绝,反映了隐居生活的孤独。诗的末尾“终然浑为一,谁言我无归”则是对隐居生活的一种哲学思考,显示出一种对内心归属的追求。
整首诗在表面上描绘了诗人的隐居状态,实际上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苏辙的性情与思想深度。
诗的主题围绕隐居生活中的孤独与宁静,表现了对内心归属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探讨了生活的意义,以及在孤独中寻求心灵的归属。
诗中“杜门”指的是:
A. 出门
B. 隐居
C. 学习
D. 旅行
“髀肉年年肥”中的“髀肉”指的是:
A. 腿肉
B. 胳膊肉
C. 肚子肉
D. 头发
诗人通过“眼暗书罢读”表达了:
A. 对书籍的热爱
B. 视力的减退
C. 生活的丰富
D. 不想学习
答案:
苏辙的《闭居五咏其一杜门》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达了隐居的生活体验,但苏辙更多地反映出对孤独的感受,而陶渊明则着重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带有些许悲凉,而后者则显得更加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