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6:15
题卢鸿学士堂图
苏轼
昔为太室花,卢岩在东麓。
直上登封坛,一夜茧生足。
径归不复往,蛮壑空在目。
安知有千老,舒卷不盈轴。
一处一卢生,裘褐荫乔木。
方为世外人,行止何须录。
百年入箧笥,犬马同一束。
嗟予缚世累,归未有茆屋。
江干百亩田,清泉映修竹。
尚欲逃世名,岂须上图轴。
曾经是太室山的花,卢岩在东麓。
直上封坛,一夜之间茧生满足。
径直回去不再前往,眼前只留下蛮荒的山谷。
怎知有千年老树,卷曲的枝叶不满一轴。
一处又一处卢生,裘褐在高大的树荫下。
我本是世外人,行止何必记录。
百年生存只入箧笥,犬马也同样束缚。
唉,我被世俗所累,归来却没有茅屋。
江边有百亩良田,清泉映照修竹。
尚欲逃离世名,何必登图画。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文、画等多个领域,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寄托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被贬时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在遭遇政治挫折后,他愈发渴望逃离世俗的纷扰,回归自然的宁静。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昔为太室花,卢岩在东麓”开篇即以自然景物引入,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理想。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直上封坛、返回的过程,暗示了对追求名利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安知有千老,舒卷不盈轴”一句,借古树的形象,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世事无常的哲理思考。“一处一卢生,裘褐荫乔木”,则是对世外高人的理想追求的渴望,体现出诗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世俗的批判,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最后几句“江干百亩田,清泉映修竹”更是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及对世名的淡薄。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渴望超脱世俗的情感,强调了对名利的淡薄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的世界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太室花”象征什么?
A. 名利
B. 自然的美好
C. 纷扰的世俗
D. 个人的成就
“嗟予缚世累”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对自然的向往
B.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C. 对名利的追逐
D. 对理想的失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题卢鸿学士堂图》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二者均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的逃避。苏轼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而陶渊明则通过描述桃花源的理想社会,展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