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29:26
原文展示
踏莎行 春日
作者: 万树 〔明代〕
柳碎蜂忙,花繁天小。
烟光易过清明早。
雨余帘尚卷时稀,
病前书已摊来少。
酒向春疏,笺和愁到,
熏衣忘却香焦了。
吹箫强欲和啼莺,
一声飞去棠梨杪。
白话文翻译
春日的柳枝轻轻摇曳,蜜蜂忙着采蜜,花儿盛开,天空显得小巧。
烟雾的光影轻易地在清明之前就消散了。
雨过之后,帘子仍然卷起,时光显得稀少,
病中摊开的书本也不多了。
酒渐渐疏离,愁绪随着笺纸而来,
熏衣草的香气竟然忘却了,变得焦灼。
我强忍着要用箫声来和啼莺相和,
但一声箫音却飞向了棠梨花的边缘。
注释
字词注释
- 柳碎:柳枝轻盈摇曳的样子。
- 蜂忙:蜜蜂在繁忙地采蜜。
- 烟光:指雾气和光影的结合。
- 清明:指清明节,通常在春季。
- 雨余:雨后。
- 帘尚卷:窗帘仍旧卷起。
- 病前:生病之前。
- 笺和愁:写信的纸和心中的愁绪。
- 熏衣:熏香衣物,通常用熏衣草之类的香料。
- 棠梨杪:棠梨花的末端,象征春日的美好。
典故解析
- 清明:清明节是传统节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但也有扫墓的含义,寓意着对逝者的怀念。
- 棠梨:棠梨树的花朵在春日盛开,是春天的象征之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万树,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细腻入微。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身处于春日的美好景色之中,然而自身的病痛与愁绪却让他无法尽情享受这份春光,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 春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矛盾。诗中描绘的场景如柳树轻摇、蜜蜂忙碌、花儿繁盛等,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然而,诗人却因生病而感到无力,书本的摊开也显得少之又少,仿佛与外界的美好隔绝。酒的稀疏与愁苦的笺纸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尤其是“熏衣忘却香焦了”,通过香气的淡化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最后一句“吹箫强欲和啼莺,一声飞去棠梨杪”,更是体现了诗人对美好音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音符飞逝,无法再现,似乎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易逝。整首诗在描写春日的美丽中,蕴含了深切的思考与感慨,让读者在享受春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碎蜂忙,花繁天小:描绘春天的生机,柳树和蜜蜂的繁忙与花的盛开,给人一种生动的春天印象。
- 烟光易过清明早:清明节前,烟雾和光影轻易消散,象征着时光流逝。
- 雨余帘尚卷时稀:雨后,窗帘仍卷起,与外界隔绝,时光显得稀少,暗示内心的孤独。
- 病前书已摊来少:生病时,书本摊开却不多,体现出对知识与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 酒向春疏,笺和愁到:饮酒渐少,愁绪随信纸而来,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愁苦。
- 熏衣忘却香焦了:熏衣草的香气渐渐淡去,象征着内心的失落。
- 吹箫强欲和啼莺:想用箫声与莺鸟和鸣,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一声飞去棠梨杪:箫声飞向棠梨花的边缘,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如音符般易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与个人感受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通过“柳碎”、“蜂忙”等描写,使自然景物生动起来。
- 对仗:整首诗在节奏上保持了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微妙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与生命的柔和。
- 蜂:代表勤劳与生机。
- 花: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绽放。
- 酒:象征欢愉与忧愁交织的情感。
- 箫:音乐的象征,代表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清明”是指哪个节日?
- A. 春节
- B. 清明节
- C. 中秋节
- D. 端午节
-
填空题:诗中“柳碎蜂忙,花繁天小”描述了春天的与。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熏衣”指的是用香料熏衣物的过程。(对/错)
答案
- B
- 生机 / 美好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在春天中感受到国破家亡的伤感,与万树的春日诗中生命的脆弱形成对比。
- 《春夜喜雨》: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但更侧重于对自然的赞美和生活的希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