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2:02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
农时惮烦民,听讼甘棠下。
嗟今千室长,已耻问耕稼。
弹琴高堂上,欲以世为化。
召公和方伯的地位尊贵,才干也堪比圣人。
在农忙时节他怜悯百姓,愿意在甘棠树下听取诉讼。
可叹如今千家万户,却已不屑于询问耕作与农业。
在高堂上弹琴,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教化世人。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变法,强调实用主义。他的诗歌风格清新、直白,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王安石参与变法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治理的追求。通过对比古代贤人的治国理念与当时人们的冷漠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这首诗以召公和方伯为引子,开篇即指出古代贤人治理国家的高尚品质,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政治图景。诗中提到的“农时惮烦民”,表现出古代官员对民生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出一种“为民”的治国理念。然而,转折之处,诗人却感叹如今的百姓已对耕作不屑一顾,显示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失望。最后,弹琴高堂的意象,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教化方式,暗示了王安石希望通过文化来影响和改变社会的愿望。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借古讽今,展现了王安石对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呼唤与深深忧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古代贤人治国理念的追慕,以及对当今社会冷漠态度的深切忧虑,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理想与责任感。
答案: 1.B,2.B,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王安石与杜甫的诗作,两者都关注民生,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制度与文化的教化,而杜甫则更直接地描绘民生疾苦,展现不同的诗歌风格与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