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3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34:14
瞢瞢俗所共,察察与世违。
违世有百善,一疵恶皆归。
就求无所得,犹以好名讥。
彼哉负且乘,能使正日微。
这首诗描绘了世俗的普遍观念与个人的独特见解之间的矛盾。人们普遍迷惑,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而我却清晰地看到了与世俗相悖的道理。与世俗相悖的事情虽然有许多美德,但一旦犯了小错误,所有的美德都会被抹去。即使追求的东西无法得到,依然会被贴上“好名声”的标签来讥讽。那些负担沉重却又自以为是的人,能让真正的光明变得微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其所反映的对世俗的反思与批判,继承了古代士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愚民政策”有所呼应。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倡导新法,力求政治和经济改革,其诗词作品多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其推行新法之际。时局动荡,士人对朝政和社会现象有诸多不满,王安石通过此诗表达对世俗偏见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瞢瞢”与“察察”的对比,揭示了世俗观念的模糊与个人见解的清晰。王安石在诗中抨击了社会对个体追求的误解与讥讽,强调了善行与恶行之间的不公。诗中提到“违世有百善,一疵恶皆归”,不仅传达了他对世俗的强烈反感,也暗示了社会对个体价值的片面评价。即使有再多的美德,只要犯了小错,便会被全盘否定,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人的苛刻标准。
最后一句“彼哉负且乘,能使正日微”则是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的讽刺,他们的存在反而让光明的道理变得微弱。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使得全诗在情感上更为深刻,充满了对社会的警醒与对理想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世俗与个人见解的对比,探讨了善与恶的相对性,以及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误解,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瞢瞢”是什么意思?
A. 清晰
B. 模糊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A. 对世俗的赞美
B. 对世俗的批判
“一疵恶皆归”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A. 小错误被忽视
B. 小错误影响大德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寓言六首》与杜甫的《登高》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杜甫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国运的忧虑,而王安石则更加直接地批判世俗观念的偏见,二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