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0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03:45
岑寂宝坊清夜月,
几移疏影上跏跌。
更怜斋罢闲看处,一日还应不可无。
在宁静的夜晚,明月照在宝坊上,
几次把疏影投射到我的坐垫上。
更让我怜惜的是,斋房结束后那悠闲的观赏之处,
一天中更是不可或缺的。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典故,但“斋”字在古代通常与佛教、道教相关,表示一种清净的修行生活。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常与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思,号清白,浙江吴兴人。宋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高远著称,常常表现出孤独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风清丽脱俗,常以山水、竹林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
这首诗写于林逋在僧院生活时,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诗中描绘的夜晚竹影与月光,营造出一种幽雅的氛围,反映了他对清静生活的珍视。
《寄题僧院庭竹》是一首描绘宁静夜晚和自然之美的诗。诗的开头“岑寂宝坊清夜月”,以静谧的夜晚作为背景,给人以沉静的感觉。月光照耀着宝坊,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下来的“几移疏影上跏跌”描写了竹影随风轻轻摇曳,投射到诗人坐垫上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细腻的观察。
“更怜斋罢闲看处,一日还应不可无”,这句则反映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珍惜。斋戒结束后,诗人宁愿在静谧的环境中悠闲地欣赏自然,认为这样的时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优雅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珍惜,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清幽生活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清夜月”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A. 热闹
B. 寂静
C. 烦躁
D. 忧伤
“疏影”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月光
B. 稀疏的竹影
C. 皎洁的星星
D. 纷飞的花瓣
诗人认为在生活中什么是不可缺少的?
A. 名利
B. 忙碌
C. 闲适的时光
D. 热闹的聚会
《竹石》与《寄题僧院庭竹》都以竹子为意象,前者通过竹子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而后者则强调竹影的清幽与生活的闲适。两首诗在意象上存在关联,但表达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前者较为激昂,后者则更显宁静。